今天是2025年09月15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湖南溆浦:打造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山区样板” 书写民生保障“温暖答卷”

自2024年8月启动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以来,怀化溆浦县紧扣“山区面积广、困难群体散、服务半径大”县域实际,以“物质+服务”综合救助转型为核心,创新构建“五级圈层”机制、“12345”总路线图等特色模式,实现25个乡镇全覆盖,精准服务困难群众4万余人,开展各类救助服务超10万人次,成功探索出一条贴合山区实际的社会救助新路径,为全国同类县域提供可复制的“溆浦经验”。

高位统筹筑根基: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共治”

“试点不是民政一个部门的事,而是全县头号民生工程。”溆浦县委书记在试点工作调度会上指出。为破解山区救助难题,溆浦县构建“县委书记、县长双挂帅”的高位推进体系,将试点工作与县域发展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试点路径,县长召开专题会议十余次,将“五级圈层救助机制”纳入县委核心议事日程;试点专项经费优先纳入财政预算,由县长亲自审批资金投向;试点成效纳入领导班子考核关键项,形成“县级统筹、乡镇落实、村社落地”的多元共治格局。

在此基础上,溆浦县创新推出“12345”服务类社会救助总路线图:以“增进民生福祉”为1个总目标,建立“需求+服务”2张清单,构建县、乡、村3级服务网络,聚焦“老、小、困、残”4类重点群体,提供助安、助医、助学、助餐、助就业5类基本服务。通过“1+3+N”服务网络(1个县级统筹办公室、3级服务阵地、N方社会力量),联动民政、教育、卫健等12个县直部门及25个乡镇,打破部门壁垒,实现救助资源高效整合。

养老照护网:破解“平日无人顾、病时无人护”难题

推行“分散+集中”双重照护模式:对5411名分散特困老人,建立“3+1+1+N”机制(乡镇干部年访、村干部季访、村医月访,1个亲邻互助单元、1个协议照护人、N元公益服务),签订四方协议压实责任;以枫林晚养老服务中心为枢纽,联动乡镇敬老院提供医养结合服务,每人每年投保370元照料护理保险,累计发放护理费1992.77万元。

儿童关爱网:“康复+教育+帮扶”守护成长

依托七善轩社工中心实施“失母女童关爱”项目,28名“爱心妈妈”(含教师、医生)与50名6—14岁女童结对,提供“生活照料+学业辅导+心理支持”服务,3个月内开展上门陪伴546人次,女童学业进步率90%、心理改善率86%;为400名0—6岁残疾儿童提供专业康复训练,康复有效率超90%,80%融入普幼普小;特校为136名残疾学生开展5720次送教上门,覆盖全县所有乡镇。

困难群体互助网:万人互助网激活邻里力量

创新“片—组—邻”三长制,构建覆盖2.77万群众的万人互助网,通过“积分兑换”(如湘维二社区用服务积分换生活用品)激发参与热情,累计开展助洁、助急等微服务1.2万余次,让偏远村落的困难群众“小事不出村、难事有人帮”。

残疾人帮扶网:从被动受助到自立反哺

联动企业开发适配岗位,如双井镇鹏茂新材料公司解决7名特困残疾人就业,大江口镇33名残疾人入职工艺品企业;支持特殊学校培育人才,聋哑教师张小娟从受助学生成长为特教老师,带动形成“受助—成长—反哺”生态。截至目前,溆浦县累计投入863万元助就业资金,帮助6768人实现就业,其中200余名残疾人摆脱低保依赖。

此外,助安、助医、助学、助餐、助就业“五助”服务全面开花:374个家庭医生团队为7.54万脱贫人口提供健康保障,五类困难群体签约履约率100%;累计资助困难学生8.85万人次,发放助学金6245.8万元;建成20个养老助餐点,服务老人6.6万人次,让“热乎饭”暖到心坎里。

典型案例显温度:小切口解决大民生

失母女童的“暖心包”

卢峰镇女童小琳(化名)自幼失母,性格自卑。“爱心妈妈”李老师每周上门辅导功课,带她参加成长营,3个月后小琳成绩提升20分,还主动担任班级小组长。“现在她爱笑了,还会帮邻居奶奶提水。”七善轩社工中心负责人说。该项目通过“政策驱动+专业运作”,为50名女童建立数字化成长档案,设置5项红色预警指标,实现“需求可识别、服务可持续”。

残疾村民的“就业梦”

大江口镇二级肢体残疾人范池喜,曾因赡养患病母亲依赖低保。乡村干部摸排其就业意愿后,联动怀化富莉花工艺品公司为他定制技能培训,如今他月收入2000余元,还能补贴家用。“靠自己双手挣钱,腰杆都直了。”范池喜的转变,是该县“技能培训+岗位对接”模式的生动体现。

福利院的“亲情连线”

县社会福利院针对失能失智老人“情感孤独”问题,组建党员示范服务队,用“移动亲情连线视频车”帮卧床老人与远方亲属视频通话,还安排老人安全返乡探亲。“看到孙子笑,我这病都好了一半!”85岁的周奶奶说。该服务让家属满意度达100%,收获锦旗5面。

经验可复制:山区救助的“溆浦答卷”

试点一年来,溆浦县服务类社会救助实现“三个转变”:从“单一物质救助”转向“物质+服务+发展”,从“政府主导”转向“多元协同”,从“粗放覆盖”转向“精准触达”。其核心经验可概括为三点:需求导向是核心。通过“政府+第三方+社会化”多元评估,建立4万余名困难群众分类台账,确保服务“不跑偏、不空转”;机制创新是关键。“五级圈层”“1+3+N”网络等机制,破解山区服务半径大难题,让专业服务直达“最后一公里”;社会参与是支撑。培育12家社会组织,激活“万人互助网”“积分兑换”等模式,形成“政府搭台、社会唱戏、群众受益”的良性生态。

“下一步,我们将把试点经验固化为制度,把政府购买服务资金比例从2%提高至5%,推广‘移动服务车+互助服务点’模式,让救助更精准、更暖心。”溆浦县试点工作专班负责人表示。如今,这座湘西山城正以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为契机,持续书写民生保障“温暖答卷”,为全国山区县域社会救助改革贡献力量。(供稿单位:溆浦县民政局 通讯员 张黎)

上一篇:“智汇香城·科技逐梦”2025年成都市新都区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盛大启幕
下一篇:安徽利辛县城关镇向阳社区新华北网格:多方联动,共筑便民服务暖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