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响应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召,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2025年2月15日至17日,“女心乡酿”客家娘酒非遗宣传突击队走进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开展为期两天的文化调研。这支由暨南大学人文学院师生组成的团队聚焦客家娘酒的非遗保护与创新传播,通过实地探访与深度调研,为传统文化注入年轻视角。
【团队速览】
团队名称:“女心乡酿”客家娘酒非遗宣传突击队
项目主题:女心乡酿,千里飘香——传承客家文化记忆
实践地点: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
实践时间:2025年2月15日-2月17日
指导老师:龚翔荣(副教授)
团队成员:张雯婷(队长)、刘婷、文艺窈、耿天一、郭宝怡、符佐贤、钟炜
一、调研纪实:从文献到田野的双向探索
(一)理论筑基:文献研究先行
团队前期通过文献梳理,系统掌握了客家娘酒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内涵,从酿造技艺到民俗寓意,为实地调研打下扎实基础。
(二)实地探访:触摸非遗的温度
2月16日:文化展演中的传承密码
在兴宁市珍珠红诚意酒城,团队观摩了客家娘酒主题表演,通过沉浸式体验了解其文化传播模式,感受传统技艺与现代展演的融合。
2月17日:生产一线的实践课堂
走进仁民酒厂,团队实地记录娘酒从原料发酵到成品包装的全流程,并与酒厂负责人深入交流。访谈聚焦酒厂历史、工艺革新、品质把控、市场困境及未来规划,揭示了非遗技艺在现代商业环境中的挑战与机遇。
二、成果与行动:让非遗“活”在当下
基于调研,团队提出两大方向:
(一)文化传播轻量化
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文化传播正朝着轻量化、趣味化的方向发展。短视频、图文短篇等新媒体形式因其传播速度快、受众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等特点,成为非遗文化推广的重要载体。
基于这一背景,“女心乡酿”团队聚焦轻量化媒体,普及客家娘酒的文化内涵与酿造工艺。
1、短视频传播:制作1-3分钟的短视频,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现客家娘酒的酿造过程、历史故事及文化价值。通过小红书等平台发布,吸引年轻群体关注。
2、图文短篇:撰写通俗易懂的短篇文章,结合图片与图表,介绍客家娘酒的独特工艺与文化意义。通过微信公众号、小红书等平台推送,满足不同受众的阅读习惯。
3、直播互动体验:策划线上直播互动活动,增强用户参与感,拉近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的距离。
团队通过轻量化传播,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非遗文化。借助社交媒体平台,突破地域限制,吸引更多年轻人和非本土文化爱好者关注。团队希望让客家娘酒的文化内涵与酿造工艺走进更多人的视野,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二)市场推广精准化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深入了解了客家娘酒的市场现状与消费需求。基于调研结果,团队将优化市场推广方案,聚焦精准化策略,充分利用社交媒体与电商平台,扩大品牌知名度与市场份额。
1、精准定位目标群体
通过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以短视频、图文笔记等形式,结合“健康养生”“文化潮流”等关键词,吸引年轻群体关注。
在B站、知乎等平台发布深度内容,如客家娘酒的历史故事、酿造工艺解析等,满足文化爱好者的兴趣需求。
通过微信公众号、电商平台向中高端消费群体推送高品质娘酒产品,突出其“非遗技艺”“纯手工酿造”等卖点,提升品牌溢价能力。
2、社交媒体矩阵运营
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开设品牌账号,定期发布娘酒酿造过程、文化故事等内容,结合热门话题与挑战赛,提升曝光率。
在小红书、微博等图文社交平台发布图文笔记,分享娘酒的饮用场景、搭配建议等,增强用户互动与品牌粘性。
3、电商平台优化
聚焦品牌旗舰店建设,在天猫、京东等平台开设品牌旗舰店,优化产品详情页设计,突出非遗文化与工艺特色。利用电商平台的数据分析工具,了解用户消费行为,针对不同客户群体精准推送定制化广告与优惠活动。
未来,团队将持续优化市场推广方案,推动客家娘酒从传统走向现代,从本土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三、青年视角:非遗传承需要更多“破圈”尝试
“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应融入现代生活。”团队负责人张雯婷表示,未来将持续关注客家娘酒的创新实践,探索传统文化与潮流文化的结合点,助力非遗从“活下来”到“火起来”。
【结语】
一场调研,一次对话,一群年轻人的行动。当非遗遇见青春,传承便有了更多可能。关注“女心乡酿”团队后续动态,共同见证客家娘酒的焕新之路。(图文:“女心乡酿”客家娘酒非遗宣传突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