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1:
城乡社区高质量发展幸福家园行动2025年共建内容
以“城乡社区高质量发展幸福家园行动共建区(县)和共建社区”为依托,借助“幸福家园行动”,汇集社区公益项目,动员社会多方力量,系统整合资金投入、人才支持、物资保障、技术赋能等多元化资源要素,构建区(县)、街道(乡镇)及社区三级共建体系,重点聚焦三大核心建设方向:一是党建引领的现代化社区治理体系创新;二是社区服务空间的共建共治机制建设;三是精准化社区服务项目供给体系完善。通过多维度的共建实践探索,系统构建社区多元服务的创新载体与实施路径,深入探索社区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模式与长效机制,切实增强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党建引领现代化社区治理体系创新
通过“幸福家园行动”,助力共建区和共建社区强化党建引领,创新社区治理模式,提升治理效能和服务水平,为基层社区治理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1、“党建+”赋能基层治理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区(县)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助力乡镇(街道)党(工)委在夯实基础党建服务网络的基础上,着力拓展 “两企三新”党建服务覆盖,实现组织体系与治理体系深度融合。推行“党建带社建、服务促发展”的创新工作模式。组织开展党建助民、助商、助企和助农等系列主题活动,通过项目化运作、品牌化培育,形成"党建+"赋能基层治理的示范效应。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城乡社区建设,凝聚共建合力,构建多元格局。
共建内容如下:
党建理论创新:申报中国社区发展协会重点课题,系统研究社区"党建+"创新治理模式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为基层党建创新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可复制的实践案例。
数智党建品牌创新:一是社区党建数智化平台建设。开发党建AI垂直领域大模型,构建社区数智党建综合管理平台,打造"1+N"社区书记工作室数字化矩阵。二是品牌创新与运营。设计特色化社区数智党建品牌体系,创新党建活动形式与内容,建立品牌评估与优化机制。
党建服务提质增效:一是服务能力建设。开展社区党员干部专业化能力提升工程,培育高素质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伍,提升"两企三新"党建服务效能。二是服务体系构建。建立社区以党建引领的社区全方位服务体系,优化服务流程与标准,
完善服务监督与评价机制。
2、现代化社区治理模式创新。
在新型城镇化与数智化转型双重驱动下,通过“幸福家园行动”,推动共建区和共建社区现代化城乡社区治理范式变革与路径探索。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治理机制赋权、资源网络赋效,助力街道(乡镇)打造“治理品牌”,社区创新“治理案例”。整合社区、社会组织、专业社工、志愿者及慈善资源,打造"现代化社区治理模式"创新体系,形成社区治理与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治理生态。创新"需求众筹-方案共议-项目众创"的参与式治理路径,使社区真正成为居民共建共享的幸福共同体。
共建内容:
社区治理模式创新。一是数智赋能体系建设。提供社区治理AI垂域大模型搭建服务,指导社区治理品牌打造与运营,推进"物社联动"基层治理范式创新,构建社区商居联动创新模式。二是综合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社区慈善基金体系,打造15分钟便民综合服务圈,创新社区新媒体矩阵治理模式,推进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社区营造支持。一是空间环境营造。实施无边界街区共生计划,建设嵌入式社区便民生活圈,打造智慧生态社区样板。二是全龄友好营造。推进老年友好社区建设,打造儿童友好社区空间,构建人宠友好社区环境,建设绿色低碳社区示范。
治理成果展示与推广。一是案例征集。开展城乡社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征集,组织"社区好技术"创新评选,遴选全国两会专刊《大国之基·幸福家园》2025年科技创新案例。二是交流平台推广。举办城乡社区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论坛,开展幸福家园大讲堂系列讲座,组织城乡社区高质量发展幸福家园行动交流大会。
二、社区服务空间的共建共治机制建设
以“党建引领、多元协同、资源共享、服务惠民”为核心理念,通过“幸福家园行动”整合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及居民等多元主体力量,构建"党委引领、政府搭台、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区服务空间共建共治体系。通过明确各方责任边界,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创新协同治理模式,形成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社区服务共同体,实现社区服务空间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全面提升社区服务品质和居民获得感,推动社区治理现代化发展。
1、社区服务标准化建设。
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平台,通过“幸福家园行动”统筹资源,构建"社区党组织+社会组织+居民自治"三位一体联动机制。推进社区服务空间标准化建设,实现服务功能集成化布局,打造一站式社区综合服务平台。
共建内容:
专项服务标准制定:一是数智服务标准。制定社区数智工作站建设与运营标准,规范数智服务流程与技术要求。二是民生服务标准。建立社区数智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制定社区健康服务规范,完善社区教育服务标准,规范社区便民服务流程。
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一是质量标准制定。建立社区服务质量通用标准,制定各专项服务质量标准。二是质量评估体系。构建服务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制定服务质量评估实施细则,建立评估结果应用机制。
2、社区服务质量提升行动。
完善共建机制,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激励,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社区服务综合体建设,开展社区发展主体培育共建计划,培育“社区主理人”、社区社会企业等新型运营主体,提升专业化服务供给能力。
共建内容:
社区社会组织培育计划:一是赋能平台建设。建立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赋能中心,开展社会组织进社区专题培训。二是品牌孵化计划。实施社区品牌社会组织培育工程,推进社区自组织孵化与培育项目。
社区主理人培养计划:一是基础能力建设。开设社区治理理论课程,培养专业技能与资源整合能力。二是实践能力提升。开展场景化工作坊教学,实施案例教学与实践指导。三是综合素养培养。提升创新思维与领导力,强化政策解读与数字工具应用能力。
社会型企业培育计划:一是前期培育阶段。开展社区需求诊断与资源库建设,实施公开招募与项目评审。二是中期发展阶段。提供专业能力建设支持,推进试点运营与模式优化。三是后期成长阶段。搭建资源链接与对接平台,提供规模化发展支持,助力品牌打造与政策协同。
3、社区服务空间生态体系建设。
以社区服务空间为载体,构建"需求导向、多元参与、生态协同"的社区服务新格局。通过制定嵌入式社区服务体系规划,打造"标准化、网格化、生态化"的创新服务模式,引导优质社会资源深度参与,确保服务体系的全面性、系统性和专业性。
共建内容:
养老服务空间:建设社区养老驿站(日间照料中心),构建一刻钟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开设老年心理课堂,实施社区适老化改造数智赋能行动。
未成年人服务空间:推进"融爱母婴空间"共建计划,建设社区青少年儿童成长发展中心,开展"人生放大镜"生命教育工作坊,打造生命教育主题图书馆。
健康服务空间:建设"暖暖空间-健康加油站",设立社区健康护航中心,创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站。
教育服务空间:搭建家校社共育服务平台,建设"幸福·希望"社区书吧,设立青少年儿童学能提升中心,开办社区老年模拟大学,开设银发E课堂,建设社区科普活动站。
创业就业空间:打造"家门口的新职社",建设社区数智众创空间,开办职业讲习所百企万岗实训营,实施"巧手暖心"灵活就业计划。
全民健身空间:推进新质体育进社区行动,共建新质体育空间,构建15分钟社区全民健身生活圈,设计社区运动场景化空间,建设社区运动云平台。
便民服务空间:打造一刻钟数智便民生活圈,建设社区数智便民生活服务平台,设立"妈妈驿站",创建特色市集空间,建设社区便民服务综合体。
三、精准化社区服务项目供给体系完善
精准化社区服务项目供给体系是幸福家园行动的核心建设内容,旨在构建区(县)、街道(乡镇)、社区三级协同机制,实现服务效能全面升级。通过建立"需求评估-资源匹配-动态优化"的全链条运作机制,形成分层分类服务清单,搭建智能化服务平台,完善质量监测与反馈系统。借助ALOT数智化工具赋能,推动社区服务从"粗放式"向"精准化"转型,打造需求可感知、资源可统筹、服务可追踪的现代化社区服务供给模式,显著提升社区发展治理的精细化水平,实现服务供给与居民需求的精准对接。
1、社区高质量发展协同创新平台。
在中国社区发展协会指导下,基层党建工作委员会助力区(县)、街道(乡镇)、社区三级组织,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元协同"的高质量发展创新平台。平台聚焦社区发展质量提升,建立"四位一体"资源整合机制,统筹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和市场力量,完善政策、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创新"1+1+1+N"社区协同工作机制,以党组织书记为核心,联动驻区单位、专家智库、社会组织和产业链企业,设立基层治理A LOT创新实验室、社区发展AI智库、项目孵化中心和社区会客厅等功能模块,形成"赋能培力-示范带动-项目运作-总结推广"的完整创新链条,推动社区治理现代化发展。
共建内容:
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一是实体平台搭建。设立社区高质量发展协同创新服务中心,创建街镇级社区发展治理AI数智智库。二是项目孵化与模式创新。开展社区服务创新项目孵化,研究社区创新发展模式与路径。
交流与能力建设:一是互动平台构建。搭建社区共建共治交流平台,组织幸福家园主题研学营。二是能力提升计划。开展社区发展创新专题培训,举办社区发展创新案例分享会。
2、社区文化服务体系完善。
通过系统整合与优化社区文化资源,构建动态化、开放式、包容性的社区文化生态供给系统,实现文化多样性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有机统一。推动社区文化在传承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实现数智化转型与个性化发展,持续提升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创新构建"多元文化融合、跨领域协同"的社区文化建设理念,打造"科技赋能、绿色低碳"的文化表达新范式,探索"参与式创作、终身学习、空间活化"的文化服务新模式,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社区特色的文化发展新格局,全面提升社区文化软实力和居民文化获得感。
共建内容:
文化资源整合:一是空间资源优化。打造一刻钟社区幸福悦读圈。二是品牌形象重塑。开展社区文化品牌重塑工程,实施社区文化形象系统设计。
文化传承创新:一是非遗文化传承。推进社区非遗历史文化数智化,开展非遗文化进社区活动。二是艺术空间建设。设立社区艺术工作室,组织社区读书会等文化活动。
文化活动创新:一是红色文化传承:开展"红色传承·讲好红色故事"主题活动。二是跨代际互动。举办"青银共创 耆乐融融"系列文化活动,开展"美味的定义"等主题交流活动。
文化交流合作:一是品牌活动打造。举办社区春晚,开展"健康生活·家年华",社区家庭健身日等活动。
文化产品创新:一是文创人才培养。开办社区文创训练营。二是传播平台建设。规划与搭建社区新媒体矩阵,创新文化传播方式与内容。
3、社区人才培养体系完善。
通过"幸福家园行动",构建系统化社区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社区发展能力。聚焦社区工作者和服务从业者专业能力提升与居民综合素质培养,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具体包括:建立标准化教育培训机制,完善职业发展通道,强化实践能力培养,促进社区参与度提升。通过探索实施专业化、标准化的培养模式,助力共建区和共建社区打造适应新时代需求的社区人才队伍,为社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共建内容:
专业人才培养:一是社区工作者培育。实施"幸福家园行动"社区工作者赋能计划,开展新时代社区工作主题培训,推进社区工作者创新实践培育项目,举办社区工作者技能大赛。二是服务人才培育。开展社区新职人专业技能培训,实施社区服务专题培训计划,推进养老服务、家政服务、体育服务、健康服务等专项人才培训。
志愿者队伍建设:多元主体培育。开展社区居民志愿者专题培训,组织企业志愿者队伍培训,实施大中小学生志愿者培育计划
居民素养提升:特色培训项目。开设银发课堂、健康E课堂,推进社区职业技能培训计划。
培育基地建设:实训平台搭建。建设中国社区发展协会社区人才实训基地,打造幸福家园社区研学实践基地。
4、社区经济新业态培育。
社区经济新业态是在传统社区经济基础上,通过引入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结合社区特色进行创新而形成的新型经济形态。在当前经济转型和城市发展背景下,培育社区经济新业态对推动地方经济多元化、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增强社区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创新发展,不仅能为社区注入新的内生动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还能满足居民多元化需求,增强社区活力,实现社区与整个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为居民打造更加和谐、活力的生活环境。
共建内容:
社区经济创新平台建设:一是综合服务平台共建。设立社区经济创新实践中心,实施"微光计划"小微企业成长帮扶,推进"共创AI生活新未来"智慧社区共建行动,开展"幸福家园"社区创业大赛,组织"社区好技术"征集活动。二是特色产业培育。发展本土社区非遗文创产业,培育社区文化创意经济,推进社区旅游与休闲经济,发展社区银发经济新业态。
社区数字经济培育:一是电商平台建设,发展社区电子商务,共建社区直播平台,培育社区智慧场景应用,建设标准化社区团购平台。二是O2O服务完善。共建社区家政服务平台,发展社区教育服务平台,建设社区到餐服务平台,推进社区金融服务项目,实施适老化改造项目,共建社区无人服务场景。
社区健康经济培育:共建社区健康服务平台,发展社区医养结合服务,建设社区运动健康驿站,共建社区新质体育健身中心,培育社区养生项目,建设健康管家服务平台。
社区商业服务优化:一是社区零售体系升级。实施"微店计划"居民创业帮扶,建设社区特色商业网点,共建社区及时零售服务站,打造社区生活综合数智服务平台,建设社区数智超市。二是信用消费体系构建。推进社区信用消费体系赋能,建设社区信用消费商户联盟,实施社区信用消费创客培育,发展社区特色集市经济。
乡村振兴发展:开展社区农业产业培育。实施特色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建设农商旅生态项目,打造乡村振兴数智服务平台,发展特色农产品与健康食品,开展社区农耕体验与科普研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