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4月18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从“蜗舍荆扉”到“安居乐业”:城中村居民何以突围幸福感困境

裂缝中的生活:城中村的“生活困境”城中村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特殊社会形态,在城市发展、城乡融合中扮演重要角色。但由于城中村承载了大量进城人口的居住需求,加之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缺位、社会融入困难等问题导致城中村居民生活质量与城市发展水平脱节,严重阻滞了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鉴于此,本文以西安市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城中村为研究区域,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对525位居民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当前城中村居民生活存在人口流动剧烈、居住环境差、医疗资源匮乏、文化建设缺失等问题。据此提出提升城中村居民生活满意度与增进福祉的对策。

深入西安市Z村和M村,我们跟随这里的人们,开启了一天的新生活,让我们从他们的生活百态中,发现城市角落里的切肤之痛。

清晨的苏醒:希望与现实的交织

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城中村的街巷时,这里已经开始苏醒,菜市场里人声鼎沸,早餐铺子上方水蒸气袅袅,村里的主干道上,汽车、电动车、行人混杂,喇叭声不绝于耳。我们则随着快递小哥穿梭在羊肠小道上,他灵活地在闹市中穿行,躲避着水坑和垃圾。他告诉我们,他租住的房子虽然面积很小,但是租金便宜,“只要有个地方能住就行了”,他一边熟练地录入快递信息一边对我们说,“毕竟没认得几个字,挣钱就只能下苦工”,休息的间隙,他给我们展示了他租住房屋的照片,房屋只有十平米,但收拾得干净整洁。而快递小哥的手机屏幕已经碎裂,保护壳发黄严重,但看着屏保上乖巧可爱的小女儿,他说,“为了孩子能在西安上学,我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下了快递小哥的三轮车,我们看到在村口的鸡蛋灌饼摊前围满了人。摊主是一个身材瘦削,头发泛白的中年男子,他的手熟练地摊着一个又一个鸡蛋饼,并将它们装进一个又一个纸袋,递给顾客,连声说,“小心烫,小心烫”。当时钟指针走向“9”时,他终于可以喘口气,坐下来跟我们说两句话了。他告诉我们,他在这里已经五年了,家里有两个正在上初中的孩子,老人身体也不好,为了父母和孩子的生活,他每天凌晨三点就要起床准备食材,六点钟准时出摊,“除了春节,我基本上全年无休”,他笑着对我们说,眼角的皱纹里却也藏着说不出的苦,而当被问及作息颠倒,白天睡觉会不会被噪音影响时,他苦笑一声,问我们要不要也尝尝他的鸡蛋灌饼。

午后的喧嚣:梦想与无奈的碰撞

中午的城中村也是热闹非凡,小巷里弥漫着各种饭菜的香气。我们走进一家小餐馆,前厅服务员忙前忙后招待客人,后厨里,一位三十多岁的厨师正在汗如雨下地炒菜,前厅的服务员还一直在大声催促,他的围裙上沾满了油渍,狭小的空间里堆满了锅碗瓢盆,煤气罐就裸露在外。待客人散去,厨师喘着粗气坐在椅子上,对我们说,夏天热得头晕眼花也只能坚持,腰椎间盘突出疼得他晚上睡不好觉,但市里的大医院拍个片子都要好几百,只能等回老家再看,村里诊所的医生只能给他开几副膏药让他贴,终究是治标不治本。

出了餐馆,我们遇到了一位抱着孩子的中年女性,当我们问及在这里生活的感受时,她眼里似有泪光闪烁。看着怀里粉雕玉砌的孩子,她告诉我们,“这里的条件真的太苦了,大人倒是没什么,但是孩子受罪啊,夏天一停电,我娃热得整夜整夜哭,我在旁边扇扇子,一边扇一边抹眼泪”而她家中还有一个在上高中的孩子,却只能凭借她丈夫一人在外打零工挣钱,拿回来的每一笔钱都要用在实处,根本没有闲钱改善居住环境。

傍晚的宁静:归属与漂泊的矛盾

傍晚时分,城中村渐渐安静下来,几个孩子正在嬉戏打闹,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映在坑坑洼洼的路面上。我们来到一处出租屋,房东是一位50多岁的本地人,他在这里做了十几年的房屋出租生意。他告诉我们,他的租客来自五湖四海,大部分都是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在这里短暂停留,又奔赴下一个目的地。他说,这里条件的确不好,但对于这些漂泊的人们来说,能有一个落脚的地方已经不错了。在房东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一间出租屋。屋里屋里仅摆了一张单人床和一个电视柜,墙角堆放着一些杂物,外面的阳光照不进这里一点,但也因此比向阳的房间便宜五十块钱,厨房和卫生间都是几户人家共用,房东说,租客们一般不会对房屋进行太多的装修,因为他们的生活不稳定,随时可能搬走。他告诉我们,这栋楼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墙皮剥落、管道老化,但因为租金便宜,一直有人住。每次修缮都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他只能尽量维持基本的居住条件。

夜晚的沉思:未来与命运的抉择

夜幕降临,城中村的灯光星星点点。我们坐在村口的长椅上,思考着这片土地的未来。这里的人们有着各自的梦想和追求,但由于现实原因限制了他们的发展。在与一位租客的交流中,他告诉我们,他在这里住了五年,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模式,如果拆迁,他不知道该何去何从。他希望自己在城市中有一个稳定的家,不再东奔西走,能有一盏灯,永远为他而亮。

在村中的诊所里,我们遇到了一位年轻的母亲,她带着发烧的孩子来看病。诊所里设备简陋,医生的水平也参差不齐。她告诉我们,孩子已经发烧两天了,但因为诊所的药品有限,效果不太明显。她担心孩子的病情,却又不敢带孩子去大医院,因为费用太高。她说:“实在没办法就只能去大医院了,但是去一次我打工半个月的工资就没了,但是看着娃难受,我真的没办法呀”她的脸上写满了焦虑和无奈。

孩子们在小广场上的欢声笑语阵阵,我们却在沉思,城中村的未来,到底在哪里?

微光中的变革:城中村的“长夜曙光”

从这些村民的生活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他们面临着诸多困境。经济上,租客们大多从事服务业,收入低且不稳定,缺乏社会保障,像李大哥做快递员,收入要看派件量,有时多有时少;而王大叔摆摊虽然辛苦,但收入也仅够维持家庭基本开销。房东们则过度依赖租金,为了多收租金,分割房屋,忽视房屋维护,存在安全隐患,还面临着转型困境,像赵大爷就担心城中村改造后失去经济来源。

居住环境方面,基础设施滞后,水电供应不稳定,垃圾处理混乱,排水系统落后。李大哥住的地方夏天经常停水停电,刘大姐也抱怨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受苦。公共服务资源匮乏,教育、医疗资源短缺,孩子们上学困难,村民看病也不方便,像张大哥生病都不敢去大医院。

社会关系上,租户难以融入当地生活,身份认同存在撕裂,觉得自己只是城市的过客;原住民则处于 “夹心层” 困境,既失去了农民身份,又无法完全融入城市生活,像赵大爷就觉得自己两边都不靠。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针对这些问题,有相应的一系列解决对策。在经济方面,政府会规范房屋租赁市场,出台税收优惠与补贴政策,保障房东和租户的权益,还会鼓励居民改造房屋,提高品质,增加财产性收入。同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市场需求开展课程,建立培训与就业对接机制,让居民获得更高的工资收入,提升就业竞争力。就像李大哥,如果能参加技能培训,说不定就能找到收入更高、更稳定的工作。

基础设施与住房条件也会逐步改善。政府和村委会将加强周边环境整治,清理垃圾、硬化道路、改善污水系统、增加绿化面积。对于有意愿改善住房的居民,提供低息贷款或补贴,简化保障性住房申请流程,还会对自建房进行安全评估,提供技术支持。村里还会利用闲置区域建设健身广场,配备健身器材,开放共享体育场馆,让居民有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后,刘大姐的孩子或许就能在干净舒适的环境里快乐成长。

教育问题也备受关注。政策层面会优化入学机制,设立专门通道,简化申请流程,发放教育券,让家长可以自主选择学校。教育部门还会优化资源配置,根据城中村的情况重新规划学校布局,新建或扩建学校。同时,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捐赠物资、设立奖学金、开展课外辅导等,形成家校社合作机制,让孩子们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医疗与健康服务水平也将得到提升。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拓宽急救通道,增设卫生服务站点,引入合作机制,让民营医疗机构入驻,推动三甲医院与社区卫生中心合作,专家定期坐诊。完善医保政策,扩大覆盖范围,降低自付比例,简化报销流程,设立专项救助基金,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大病补助。以后,张大哥看病就不用再这么发愁了。

西安的城中村,虽然现在面临着诸多困难,但在这些解决对策的推动下,未来充满希望。这里的居民们都在努力生活,期待着有一天能真正实现 “安居乐业”。

城中村不是城市的“疤痕”,而是转型的阵痛。

真正的更新,是让每一盏昏黄的灯,都能照见尊严。

上一篇:“创投汇”投融资对接会——云南“绿色低碳/生物医药”专场活动圆满举办
下一篇:陕西省大学生书画协会“上巳访碑”活动圆满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