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4月03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农耕研学赋能乡村振兴——白塔社区探索"数字乡民"共建新模式

春分时节,成都市双流区黄水镇白塔社区的小牧马农耕文化研学实践基地里,一场别开生面的"山野自然课堂"正火热展开。来自双流城区的20组亲子家庭在古蜀农耕文化浸润下,通过沉浸式农事体验开启自然教育新篇章。这场以"数字乡民"共建为理念的农耕研学活动,正在谱写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一、农耕研学开启自然教育新体验

3月24日清晨,奥尔夫音乐的节奏声划破田野的寂静。双流区黄水镇白塔社区联合双流区萌到家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山野自然课堂"以创新形式拉开帷幕。研学导师通过音乐互动打破城乡界限,带领孩子们用五感认知这片传承千年的农耕沃土。

"这是小麦的灌浆期,再过一个月就能收割了。"在研学导师的讲解中,孩子们蹲在田埂边观察作物生长。从青翠的油菜花田到结实的土豆苗圃,从蒜苗的辛辣气息到白菜的舒展叶片,城市儿童第一次系统认识餐桌上的农作物本源。家长王女士感慨:"孩子终于明白'粒粒皆辛苦'的真谛,这样的教育远比书本生动。"

实践环节中,亲子家庭戴上草帽、挽起裤脚,在专业农技人员指导下为土豆苗除草。孩子们起初笨拙的动作逐渐变得娴熟,泥土沾满双手却乐此不疲。随后的种植环节,每个家庭认领5株番茄、茄子幼苗,从松土、施肥到覆膜全程参与。"这是属于我们的'责任田',每周都要来照看。"4岁的浩浩认真地在认养牌上画下太阳图案。

二、多元融合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随后的手作活动现场,自然拓印艺术创作将活动推向高潮。孩子们用采摘的野花野草创作植物拓印画,天然色素在棉布上晕染出独特纹样,成为连接城乡的文化纽带。

活动当天,社区农家乐接待量,种苗销售额均有提升。这套"农耕+教育+文旅"的组合拳已开始显示威力。

而活动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消费链接,通过建立"数字乡民"积分体系,参与活动的城市家庭可积累线上积分,兑换农事体验、民宿优惠等权益。目前,平均已有50%的活动参与家庭注册成为社区"数字乡民",为后续持续导入客流奠定基础。

三、数字赋能构建乡村发展新生态

作为四川唯一入选 阿里“数字乡民”计划的社区,白塔社区正着力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平台。“白塔社区文化底蕴深厚,瞿上城是古蜀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同时也是三国文化的重要承载地,社区境内还有白塔寺、蚕丛祠、八角井、九倒拐崖墓群等遗迹遗址,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数字科技与研学旅游结合,把‘蚕丛故里’打造为成都研学旅游的示范基地,将农耕文化资源转化为数字资产。”双流区黄水镇白塔社区党委书记肖道全介绍。

"我们开发了'云认养'APP,城市家庭可远程查看作物长势。"负责白塔社区小牧马农耕研学基地的萌到家社工展示着数字平台,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孩子们上午种下的菜苗情况。这种"线下体验+线上维系"的模式,有效延长了消费链条,增强了城市居民持续来到白塔社区消费黏性。

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正在重构乡村空间。未来,城市家庭不仅能在云端参与农耕,还可通过AR技术体验古蜀农事活动。

四、以文化传承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牧马山作为古蜀农耕文明发祥地之一,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基因。每次研学活动中,研学导师都会讲述"蚕丛建都"的历史传说,将农事劳动升华为文化传承。

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二场“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活动上,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白塔社区发展模式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找到文化传承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通过农耕研学活化传统文化,既增强社区文化自信,又为产业发展注入灵魂。

据悉,社区已组建由老农人、非遗传承人组成的文化顾问团,正在开发"二十四节气农耕课""非遗传承体验"等系列课程,并陆续开始实施。

夕阳西下,孩子们在田埂上奔跑的身影与摇曳的麦浪构成动人画卷。白塔社区通过农耕研学搭建城乡对话桥梁,以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正走出一条"文化引领、教育驱动、数智赋能"的乡村振兴特色之路。当城市儿童在田野间播下希望的种子,美丽乡村的明天,正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

上一篇:150组家庭“彩虹跑” 湖南仙姑岭社区“社企共建+”2.0 拼出社区治理新图景
下一篇:​“亲邻家园 暖居共创”科源片区开展幸福科源达人服务主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