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需求的变化,劳动教育被赋予了新的更高要求。2020年3月20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价值取向和技能水平。
一、劳动——中华传统美德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崇尚勤劳节俭的美德,许多诗人将劳动精神寓于他们的诗词之中。从小学期间学习的古诗《悯农》再到中学课本中的《观刈麦》无不体现着劳动的精神内涵。前者通过简短的四句话,向我们传递了许多关于劳动教育方面宝贵的信息,强调了劳动对于创造财富的重要性。后者描述的是农民在夏季收割小麦时的劳动场景,反映了农民辛勤工作的情景以及农民在粮食背后的辛勤付出,提醒人们珍惜粮食。看似简单的两首古诗其实承载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道德价值,对于当代进行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它教导我们尊重劳动、理解劳动的意义,培养他们对劳动者应有的尊敬之情,以及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方面都有着积极作用。
二、劳动——育人之本
在教育领域,将劳动视为育人之本意味着不仅仅是将劳动技能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通过劳动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工具或完成劳动任务,更在于让他们理解劳动的价值,尊重每一位劳动者的贡献,并从中培养责任、合作和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正如《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所述,劳动教育旨在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和劳动者的情感,以及相应的劳动素养和能力。劳动教育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例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到团队协作的力量,明白每个人的努力都是成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能体会到珍惜资源和勤俭节约的重要性。此外,通过参与各种形式的劳动活动,如校园绿化美化、志愿服务等,学生们能够在实践中增强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成长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三、劳动——时代之需
劳动自古以来就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那样,“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它不仅是个人成长成才的关键,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的意义不仅没有减退,反而更加凸显了其重要性。从历史的角度看,劳动是贯穿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条主线。马克思曾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 人们通过劳动改造自然,获取生活资料,同时也实现了自我价值和发展潜能。在这个过程中,劳动不仅是物质生产的手段,更是精神文化创造的基础,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其次,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劳动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和内涵。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体力劳动正在逐渐向脑力劳动转化,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劳动的本质——即“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价值”始终未变。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阶段,广大劳动者需要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投身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去。这意味着不仅要保持勤劳刻苦的传统美德,还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
综上所述,劳动不仅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面对未来挑战,我们需要继续坚持弘扬劳动精神,鼓励人们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共同谱写新时代的美好篇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 这不仅是对过去辉煌成就的认可,更是对未来无限可能的展望。因此,让我们携手努力,把新时代背景下的劳动教育落到实处,培养出更多具有强烈爱国情怀、高尚道德情操的新时代青年吧!
(作者:罗剑英,系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