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数字化手段,“熊爪咖啡”的坪效进一步提升,具备更多自我“造血”能力。
一块不太起眼的水泥墙,一个不太规则的墙洞,从“洞口”伸出一只毛茸茸、会比心的可爱“熊爪”,奉上一杯美味咖啡。徐汇区永康路上的“熊爪咖啡”,开业就成为一道风景线——许多人感叹,原来“咖啡+公益”还有更温柔的打开方式。
“熊爪咖啡”一夜火遍上海,但放在联合创始人王海青面前的困扰却也不少:首店所在的永康路,属于上海稀缺线下资源,“咖啡+公益”闯出了新模式,但如何“破圈”,如何帮助更多残障人士收获“咖啡里的暖意”,成了咖啡小店规模化发展阶段需要破解的现实问题。数字化技术,最终成了破题的“金钥匙”。
关键的第二家店
1月23日,“熊爪咖啡”上海第二家店开业。与首店相同的,是一以贯之的风格,“无门”设计、“水泥”质感墙面,让人能一眼认出这个以“咖啡+公益”形式存在的品牌;但与首店不同的是,它的地理位置——浦东陆家嘴的上海滨江世茂52+,对公益型咖啡而言,它更具挑战性。
“陆家嘴店主要辐射附近的办公楼宇,不可能再像永康路首店一样拥有庞大的线下流量,拥抱数字化势在必行。”王海青说。但问题随之而来,数字化流程对于以残障人士为核心店员的门店来说,真的可行吗?
在外卖业务上线之前,与“熊爪咖啡”对接的美团外卖业务经理邹吉健为此跑了好几趟永康路门店,为的是观察门店的数字化适配可能:传统门店的外卖提醒,主要靠“您的订单来啦”的提示音,但在“熊爪咖啡”并不合适,于是换成了机器出单的文字形式,并通过店员佩戴的手环震动进行提示;在外卖环节,邹吉健特地与负责陆家嘴区域的配送团队沟通,提醒外卖小哥跟进服务。
跑通流程后,“熊爪咖啡”陆家嘴店首次上线外卖服务。事实证明,线上单量十分可观,仅一个月就有50%订单来自外卖。王海青发现,美团外卖、大众点评等在线新经济平台在流量数据、用户习惯等方面打出的“组合拳”,构建起从线上宣传、获客、下单、配送的数字化链条,为咖啡店带来更多坪效。
如今,“熊爪咖啡”已开出第三家门店,共招募17名员工,其中11位员工为残障人士,既有获得过咖啡冲调比赛大奖的聋哑人咖啡师,也有因为各种原因而选择用“熊爪咖啡”与外界互动的员工。王海青的愿望是在不远的未来开出100家门店,让这种“咖啡+公益”的新模式,从“网红店”走向“知名连锁品牌”,帮助更多残障人士拥抱生活的阳光。
“咖啡+公益”传递的是城市可触摸的温度,加载了数字化手段的“熊爪咖啡”,则为这种蕴含温度的咖啡业态带来新的启示:上海有将咖啡与公益相结合的企业和热心人士,也有大批在线新经济企业,若是能将这些元素有效融合,是否可为“咖啡+公益”找到更丰富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放眼海内外,咖啡与公益的衔接一直有些“势单力薄”——往往以单店模式存在,难有可复制性。记者曾去过乌鲁木齐南路上的星巴克社区店,那是其上海800多家门店中最特别的一家,招募了一些残障人士,店员会通过比划手势与顾客打招呼;上海还有不少公益组织开设的咖啡馆,隐匿在社区之中,定期组织残障人士参加社群活动。但于商业本身而言,它们并不足以形成有效的商业模式,带动小店、单店自我造血。
譬如,咖啡店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在于产品创新,研发的灵感从何而来,数字化是驱动力。配合明天起举行的上海咖啡文化周,“熊爪咖啡”备好了一批新品,最近刚刚推出的“提拉米苏狂想曲”,以大白兔雪糕、棉花糖为原料,上线即热卖。王海青说,新品研发的灵感,均来自线上用户关注、购买、点评积淀而来的数据分析报告,以周为频次更新,“我们每周都会邀请抖音、大众点评的用户进行盲测,提取数据,最终决定新品的走向”。这些新品,能让品牌在上海各具特色的咖啡店中得以保持竞争力,进而具备复制推广的可能。
据悉,在上海咖啡文化周期间,“助力咖啡小店数字化”也将被提上日程。美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提供“商业大脑”、数字化培训课程、“小店守护联盟”专项流量扶持等三方面举措,助力“咖啡+公益”这样的特色商户实现数字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