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省徐州市始终把养老兜底作为党委、政府的底线工作、民生保障的重要内容,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不断强化政策引导、优化资源配置、创新业态模式、激发社会活力,着力构建多层次全要素的养老兜底服务保障体系,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加强顶层设计
筑牢养老兜底四梁八柱
坚持规划引领。在圆满完成“十三五”养老服务主要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市政府出台《徐州市“十四五”养老服务发展规划》,突出服务体系、体制机制、要素支持、业态模式、适老环境、区域合作六大方面,实施康养小镇建设、农村敬老院转型、颐养社区建设、适老化改造、智慧养老等十大工程。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养老服务空间布局,推进项目化落地;结合城市更新行动,实施老旧小区养老服务用房新建、调剂、追缴“三个一批”工程,落实新建小区与配套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验收、使用“四个同步”。
聚焦需求牵引。开展老年人全生命周期服务需求精准评估,建立菜单式服务目录和全链条服务体系,满足不同年龄层次老人的急难愁盼。对60岁-70岁的活力老人,突出社会参与需求,重点提供助学、助乐、助游服务,在引导老人终身学习、开发老龄人力资源、满足老人精神生活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对70岁-80岁的颐养老人,发挥社区服务站点的支撑作用,重点提供助急、助洁、助购、助行服务,满足老年人居家生活服务需求;对80岁以上的安养老人,依托养老机构和专业服务组织,重点提供助医、助康、助餐、助浴服务,提升高龄老人的生活品质。
强化制度支撑。突出高位推动,将养老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市养老服务联席会议制度,30个职能部门共同参与,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突出政策支持,市级陆续出台35项涉老惠老的政策性文件,涵盖社会保障、福利优待、设施建设、服务供给、产业发展等养老服务全领域全要素,养老服务政策体系连成线、形成面、织成网;突出考核导向,把养老工作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考核和社会建设考核指标体系,每年排出一批养老民生实事,严格月调度、季评估、年考核,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落细。
深化“三三模式”
推动基本养老深度蝶变
机构、社区、居家“三位一体”。坚持机构、社区、居家协调发展,推广综合照护模式,让特殊困难老年群体成为最先、最大的受益者。请进来,将养老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智能企业的便利化服务、社区卫生的医疗服务等引进社区服务站点,依托全市216家养老机构提供康复训练、助餐、助浴、培训等服务;走出去,全市1632个社区服务站点构建起15分钟养老服务圈,及时响应社区老人的需求,将服务重心延伸到空巢、残疾、失能失智和失独老人家庭;敞开门,为困难老人提供政策支持包,全面实施家庭适老化改造,每年帮助3000余户困难、失能老人家庭改善居住环境,每年新设2000张以上家庭照护床位,将养老服务嵌入到家。
市场、品牌、连锁“三化联动”。发挥市场化辐射功能,分类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设施建设、开发老年服务产品,举办淮海经济区老年产业博览会,吸纳集聚20余家国内知名养老企业进驻徐州,推动市场做大、产业做强、服务做优;发挥品牌化溢出效应,示范带动各类养老机构提升服务水平,全市日间照料及标准化居家养老服务站点月均为6.9万名老年人提供基本照料服务,社区老年助餐点日均供餐达5.4万人次;发挥连锁化赋能作用,将社区养老服务站点分区、分片、分类打包,交由专业机构统一运营,实行等级评定,全市由专业机构运营的社区养老站点达70%。
乐养、康养、医养“三链贯通”。激发乐养活力,市、县两级老年大学通过建立分校和教育网点,向街道、社区辐射,养老服务机构开设老年学堂,满足老年人多元学习需求;依托彭祖养生文化、两汉文化、山水文化等资源优势,建设旅居养老网红打卡地;建立老年人才信息库,发挥好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老模范、老专家、老教师“六老”的作用,挖掘老龄人力资源红利。提升康养能力,拓宽康养服务渠道,通过内设健康小屋、举办康养论坛等方式,为老人提供居家健康管理、康养咨询;出台《城企联动普惠养老实施意见》,同类床位优先为孤寡、残疾等10类老人每月优惠800元;积极推动市社会福利院培训楼、市民政精神病医院康复楼等培训疗养资源转型改造为普惠养老机构,“十四五”期间全市将新增普惠床位1万张以上。挖掘医养潜力,依托全市24家三级以上医院优质医疗资源,打造区域性医养结合服务高地,养老机构医疗服务签约率和覆盖率均达到100%,有效解决失能失智老人照护难题;实施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特困老人护理补贴全覆盖,1.2万名困难老人享受专业照护。
创新体制机制
加快农村养老洼地崛起
区域化整合布局。坚持因地配建、集约统建,打破原“一镇一院”或“一镇多院”模式,全部按照四星级标准,建设床位不少于300张、服务半径覆盖周边2-3个镇(街)的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打通农村养老“最后一公里”。
一体化管理运营。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先导,克服镇建镇管无精力、无能力、无财力的弊端,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变权属关系,交由县级民政部门垂直管理。引入资质强、品牌响、口碑好的专业团队进驻服务中心,严格按照1∶10的比例配备持证上岗养老护理员,特困人员供养经费、运营经费等均由县级拨付,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
特色化服务保障。实施护理型床位建设扶持工程,扭住照护关键点;推行“中央厨房+中心食堂+助餐点”模式,保障助餐基本点;开展农村养老微站点适老化改造,化解安全风险点;推进“微机构+医院”绿色通道计划,满足就医需求点;设立“幸福小菜园”,开展“银龄互助+”活动,打造家园幸福点,既把田园气息引入养老院,又使优质养老服务“飞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