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2月23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七一勋章"获得者|周永开:“党是我一生的追随”

“我为党为人民仅仅做了一丁点儿小事情,却让党和国家、让组织深深地牵挂着,并且给了我至高无上的荣誉。‘七一勋章’闪耀的璀璨光芒,必将照亮我继续前进的道路,激励我永葆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初心使命。”6月29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周永开被授予“七一勋章”。载誉归来,他如是说。

“党是我一生的追随”,这是周永开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的信念。自1945年光荣入党以来,他先是在隐蔽战线上与敌殊死搏斗;后两手泥土、两袖清风为民造福,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草鞋书记”;离休后,又将一度荒芜的花萼山打造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周永开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了“初心为人民,事业万年青”的真谛。

矢志入党,团结工农求解放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梁大湾村,村如其名,三面山裹着一湾水。刚进村口,对面山岩上的两个白色大字——“农魂”便扑入眼帘。环顾四周,其他几面山上,“中国共产党万岁”等4幅标语,在蓝天白云下分外夺目。

这些标语,都是在周永开的积极倡议下镌刻而成。

“……保守党的秘密。对党有信心。百折不挠永不叛党。”1945年8月的一个黑夜,在川北地下党组织负责人、化成小学校长王朴庵的介绍下,周永开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那个场景始终在眼前,党旗真红。”76年后,谈起入党宣誓时的情景,周永开依旧心潮澎湃:“入党,是我这辈子最引以为傲的事情!”

1948年,周永开被任命为中共地下党达县地区通南巴平(通江、南江、巴中、平昌)中心县委组织委员,兼巴中县委书记。他不负众望,仅用不到两年时间,便发展党员1300多人,建立区委16个,支部70多个。

为了适应斗争形势的需要,周永开还积极发展刚刚生完第一个孩子的妻子吴应明入党。后来,化名“松君”的妻子,常常将情报藏在身上,以普通母亲的身份作掩护,将信件送往四面八方。一次,妻子穿过敌人岗哨去送信,不巧孩子因受到惊吓而号啕大哭。为避免引起敌人的过分注意,她只能狠下心,死死捂住孩子的嘴,强忍眼泪看孩子在怀里拼命挣扎……任务归来,周永开后怕地给孩子取名周平,寓意孩子一生平安。

新中国成立前夜,作为一名地下党员,周永开将入党誓言化为在党的隐蔽战线上冲锋陷阵的强大动力,收集传递情报、买枪运枪、组织起义、击溃敌军……用忠诚彰显着信仰的力量,用行动诠释着担当的执着。

草鞋书记,密切党群鱼水情

新中国成立后,周永开先后担任巴中县委书记、达县地委副书记等职。因为田坎跑得多,那时的老百姓都亲切地喊他“草鞋书记”。

巴中地处大巴山深处,属喀斯特地貌,常年干旱少雨。新中国成立前,这里没有一辆汽车,也没有一处水利工程,人称“野巴州”,雨水成了当地百姓最渴求的奢侈品。新中国成立后,巴中迎来了解放,憧憬着振兴。身为县委书记的周永开正式向干旱宣战,带领班子成员着手规划兴建化成水库。为完成这项巴中人期盼已久的大工程,周永开召集3万多民工日夜奋战。他自己也常常步行10余公里到达工地,挽起袖子和老百姓一起挖水库、挑土方,晚上还要连夜开会研究进展,安排下一步工作。

工地上,戴着草帽、脚踩草鞋的周永开与普通民工并无二致,很多人都不知道,原来这个浑身是泥的民工,竟然是县委书记。

1960年,化成水库建成,大坝高46米,昔日的荒沟摇身一变,成为碧波荡漾的人间天池,也成为当地防洪抗旱的坚实堡垒。

水库完工后,按照惯例需要刻一块完工碑,记下出工出力人员的名单。面对“出名”的机会,周永开第一次“躲”了起来,无论谁来劝,他都态度坚决地一口回绝,他说:“这是人民建设的,功劳属于人民。”

“你给群众一碗水,他们就还你一桶蜜。”周永开曾这样评价党群鱼水关系。从宣誓入党到带领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这一幅幅动人画面、一段段奋斗故事,清晰地勾勒出一位将初心刻进骨子里的老党员的崇高风范。

花萼愚公,绿水青山还百姓

漫步位于四川东北部达州市万源境内的花萼山,这片被誉为大巴山动植物基因库的碧山宝地,草木葳蕤、鸟鸣啾啾。然而,28年前,这里却还是满目萧瑟、死寂一片。

20世纪90年代初,周永开从达县地区纪委书记任上离休。离休不离岗的他,决定发挥余热,继续为百姓干点实事。

花萼山是川东北高峰,海拔2000多米,是川陕革命老区“万源保卫战”的主战场。在先前漫长的岁月中,花萼山地区不通公路不通电,贫困在这里扎了根、落后在这里歇了脚。因为穷当地人只能就地取材,把树砍掉当柴烧,再开垦荒地种粮食,恶性循环之下,当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1993年,周永开第一次来到花萼山,眼前的景象令他痛心,也令他愤然。痛定思痛,他下定决心:植树护林,一定把绿色还给大山!第二年,他自掏腰包,用数万元积蓄购买了一批树苗,并在山上租了两间简陋的茅草房,随后便与两位退休干部一起踏上了保护花萼山的征程,一干就是20多年。

“莫砍树,不打猎,为了子孙后代要保护好山林。”20余年间,周永开走遍了花萼山地区的11个乡镇30多个村,言辞恳切说理、苦口婆心宣传。平时在山上,他与两位老干部白天拄着拐杖巡山植树,晚上就睡在垫着棉絮的木板上。因为条件艰苦,巡山一整天,他们只能饿了吃干粮,渴了喝山泉,又因山高气寒,3位老人都落下了腰酸腿痛的毛病。

在周永开的坚持和带领下,保护山林逐渐成为当地大多数村民的生活习惯,项能奎等5位村民还成为义务护林员。

“为了生态,我的命可以丢在山上,如果我死了,就埋在树下当底肥!这是我的志向,谁也不要拦着我。”周永开凭借着这股“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毅力,20余年间共护林4万余亩71万余株,种植“清风林”1300亩3.1万余株,花萼山也在2007年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披绿山林的同时,周永开还挂念着花萼山地区的路与电。“他对事业有恒心,修路、通电这些‘硬骨头’,全靠他推着干。”与周永开打交道多年的项家坪村党支部书记项尔方表示有些“怕”他。为解决地处花萼山深处的项家坪村不通路、不通电的“痼疾”,周永开放出话:“不让花萼山人民看上电视、坐上车,我就去跳玄天观。”

要在悬崖峭壁上修出一条路并非易事。但是,凭借着“难啃的骨头更要啃”的坚毅与执着,周永开拿出当年做纪委书记时“死盯硬磨”的本领,工程进度慢就现场督导,干部行动慢就敲敲警钟……在他的强力推动下,项家坪村终于在2004年修成了一条通村硬化路,2007年成为达州最后一个摘掉“无电村”帽子的村庄。

“你们有空了也去花萼山看看,青山绿树,很好!”周永开用最朴实的话语,欢迎着八方来客,也诉说着自己心底的激动与自豪。

资困育人,铭记党恩铸大爱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在花萼山守山护林的岁月里,每次上山前,周永开都要动员身边的亲朋好友为山上的贫困户捐款捐物,然后请专人将物资背上山,挨家挨户发放。此外,他还连续10年资助山里的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请放映员到山上给孩子们放电影,让他们看看外面的世界。

达州市万源市委巡察办干部蒋宁聪就是当年受助的学生之一。“是周书记给了我机会,不然我现在可能只是小学毕业,或者回家务农,或者进城务工。”蒋宁聪的话语里充满着感激,得益于周永开的资助,他完成了学业,成为第一个走出花萼山的大学生。

在周永开看来,捐资助学绝不仅仅是做好事,还是“培养我们事业接班人的大事”。20世纪80年代,周永开提出倡议,在当地化成小学、奇章中学设立“共产主义奖学金”,用以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帮助他们成长为合格的共产主义接班人。1998年,经过多方筹措,奖学金筹委会(理事会)成立,并先后收到90余人共计7万元的捐款。2000年,奖学金首次发放,开始释放光与热,点亮山里娃的求学路。如今,21年过去,这项奖学金累计资助贫困学生400余人、发放奖学金13万余元。

用教育打破贫困的代际传递,用革命传统滋养后生力量。在资助学生的同时,1995年,周永开组织发起“巴山渠水共产主义运动友好学校联谊会”,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将川东北12所具有“红色基因”的学校紧紧联系在一起。他还以这12所红色学校的办学史实为蓝本,组织拍摄了《巴山教魂》电视教育专题片,编纂了《热血》系列丛书,用文字赓续红色血脉、用声画培育红色传人。

载着“七一勋章”的荣誉返乡后,周永开向组织提出请求:“希望组织继续对我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对我和我的亲属不搞特殊化,要一视同仁。我活着一天,就要为党和人民工作一天,到死的时候也都要符合党的要求和党员的标准。”

两袖清风来,党性光芒存。周永开用自己的传奇人生,小写了声名与利益,大写了奉献与担当,诠释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风骨与风范。

“过世以后,既不要坟也不要碑。我要干干净净地来,干干净净地去,将来离世之后还要捐出我居住的房子、余下的存款和自己的遗体,以此回报党和人民。”周永开的话语,如同他植于花萼山巅的青松,纯粹而苍劲,挺拔而坚韧。

上一篇:共和国功勋人物丨张伯礼:72岁再赴疫情一线
下一篇:“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扎根深山 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