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1月04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救助站的故事|与老母亲失散16年,二站帮他找回“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6月的某日,阳光灿烂。在上海宝山顾村一养老院里,现年56岁的李傅兴见到了失散16年的老母亲。母亲已到耄耋之年,因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缺失大部分记忆,但母子间特有的心灵感应,让她看到儿子的那一刻起,目光就久久凝视着他,拉起他的手嘴里念叨着“弟弟,弟弟”,那正是她从小到大对儿子李傅兴的昵称。申城初夏的阳光撒在母子俩身上,这温暖的一幕令在场的所有人格外动容。

“望闻问切断”锁定受助者身份

上海市救助管理二站甄别科副科长、“帮你找到家”甄别寻亲工作室负责人祁巍是李傅兴母子相认现场的见证者,更是此次成功寻亲的核心参与者。

市救助二站承担着本市因各种原因暂时无法查清家庭地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他们中部分人患有精神或身体残疾,有的甚至无法生活自理,但几乎都无法说清楚“自己是谁,自己从哪里来”,这无疑加大了寻亲工作的难度。

祁巍坦言,寻亲的成功,往往有偶然性,但天意之外的努力,是自己应尽的本分。李傅兴患有智力障碍,在来到救助站的多年里,他几乎从不开口。而这次成功的突破口是在一次看电视时,细心的工作人员发现他的嘴唇跟着一档沪语节目轻轻地动了几下。获知此事后,祁巍立即特别关注了李傅兴,平时有意无意地跟他说说上海话、唠唠家常,“但开始他也只是用点头或摇头来回应。”祁巍说道。

再有一次,祁巍在陪李傅兴散步时,院子里有人骑着自行车经过,他的眼睛直直地看着那辆车。祁巍读懂了他的微表情,立马用上海话对他说道,“阿拉一道踏脚踏车,好伐?”“好额!”没想到,李傅兴竟然用上海话蹦出了两个字。这让祁巍兴奋不已,立即通过甄别寻亲工作室总结的“520”工作法之“望闻问切断”,把甄别范围缩小到本市范围。再通过重新翻阅李傅兴的档案,对他曾经的流浪地进行排摸,经与公安机关、政府街道的核查确认,终于成功锁定他就是16年前宝山地区的走失者李傅兴。

李傅兴于2005年失踪,因长时间失联,家人已在2016年冬至为他立起了墓碑。当祁巍联系到他的村委会时,所有村民们的第一反应都是惊讶至极,更为李傅兴的“死而复生”开心不已。“通过村里人的描述,我们终于知道了李傅兴之所以看到自行车有反应,是因为那个时候他有辆三轮车,经常载着妈妈到处游玩。”祁巍说道。

“最后一公里”安顿好归宿

祁巍展示了李傅兴2012年来到救助站以及如今“出站”时的照片。彼时,他因与家人走失已在外流浪了7年,面容沧桑、神情呆滞。而现在皮肤白了,气色也好了很多。“他们在救助站生活能得到很好的照顾,一日三餐营养丰富,还能参加丰富的活动。”祁巍说道。

为使受助人员能全方位回归家庭生活,享受家一样的温馨,促进对家庭的记忆,市救助二站,设计首创了以家庭生活为蓝本的“类家庭”项目,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受助者更好地体验家庭生活,增强对家庭的回忆、学习生活技能、适应社会关系、恢复社会功能。

当然,在每一个救助个案中,寻亲还不是整项工作的“最后一公里”。虽然李傅兴的身份得到确认,但他离家的16年来社会飞速发展,其原本生活的村庄已动迁改造,母亲也因病住进了镇养老院。李傅兴离开救助站后的归宿在哪里?母亲在养老院,房屋也已动迁,他又是个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谁来照顾他呢?

这也正是祁巍在着手做的事情。一方面,他正在协助办理李傅兴的身份证明,协调所在地民政部门为其落实低保、医疗保障、残疾人补助等待遇,并积极与所在地政府沟通协他的后续安排。“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他和母亲能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伴有个照应,分开了那么久,就用未来的时间来慢慢弥补吧。”祁巍说。

上一篇:从警19年参与社会公益事业15年 她是义无反顾的志愿达人
下一篇:图片故事|不舍的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