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鄱阳湖畔的沿河村稻浪翻滚,白梅纪念园内,13名即将步入大学校园的学子接过奖学金和行李箱,与乡亲们共同见证一场持续五年的“教育之约”。这个曾因贫困而黯淡的村庄,如今因教育的振兴焕发出勃勃生机。南昌局集团公司驻村工作队以“红色沃土育英才”为起点,用教育这把“金钥匙”打开乡村振兴的大门,让孩子们脸上有笑、心里有光,书写了一曲动人的时代答卷。
沿河村是革命烈士白梅的故乡,但长期以来,红色资源沉睡于破旧老宅,教育发展滞后于时代步伐。南昌局驻村工作队以“红色名村”建设为支点,筹措109万元将白梅故居改扩建为文化广场,打造成为南昌局、上海财经大学等120余家单位的研学基地;在纪念园内开设“红色课堂”,让孩子们在聆听先烈故事中厚植家国情怀。这种“红色+教育”的融合模式成效显著:五年来,66名沿河学子考入大学,红色文化的浸润让教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升华为精神传承。村民白国成感慨:“工作队不仅让老宅焕发新生,更让孙辈们明白‘读书改变命运’的道理。”红色基因的激活,为乡村儿童筑牢了人生底色,让教育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精神桥梁。
面对沿河小学仅剩35名学生、缺乏英语和艺术教师的困境,南昌局团委创新推出“1+N”童伴妈妈团队,选派赣州工务段青年职工邹桂平等“火车老师”驻村支教。这些“95后”教师用青春热血破解教育难题:开设英语、音乐、美术等短缺课程,引入多媒体教学设备,将《孤勇者》等流行歌曲融入英语口语教学,课堂参与率提升70%;建立“童心港湾”活动室,组织绘画、手工等兴趣班,让留守儿童在葫芦丝旋律中感受艺术魅力;通过“许愿纸”收集学生心愿,帮助朱梦琪等孩子实现与父母团聚的愿望,开展招生宣传使13名适龄儿童回流村小。支教老师邹桂平的日记中写道:“妞妞怯生生地问‘叔叔,我能学琴吗?’当电子琴搬进教室时,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芒,让我读懂了教育的真谛。”青年力量的注入,让沿河小学从“濒临停办”到“焕发生机”,成为乡村振兴中“小而美”的典范。
南昌局的帮扶不是简单的资金投入,而是构建“教育-产业-人才”的良性循环:依托高铁建设机遇,开展装载机械操作、保洁业务等技能培训,帮助20余名村民在高铁工地就业;通过国铁商城平台销售余干辣椒等农产品,累计营业额超620万元,为家长增收反哺教育创造条件;奖学金获得者刘尧等学子立志返乡建设,形成“教育改变个人-个人反哺乡村”的闭环。这种“造血式”帮扶使沿河村发生蝶变:村集体企业年利润达86万元,56户脱贫户全部稳定增收,昌景黄高铁开通后更吸引游客2万余人次。教育振兴带来的不仅是儿童脸上的笑容,更是整个村庄昂扬向上的精气神,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动力。
南昌局帮扶沿河村的实践,为新时代乡村教育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红色文化是精神根基,青年力量是关键变量,系统思维是制胜法宝。当教育被置于乡村振兴的优先位置,当每个孩子的梦想都被认真守护,乡村就能真正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幸福家园。这场持续五年的“教育之约”,不仅改变了一个村庄的命运,更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公平写下温暖注脚。未来,随着更多“沿河样本”的涌现,乡村教育的星光必将汇聚成璀璨银河,照亮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季家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