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9月12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电子电气工程学院社会实践团队华坪行

赴华坪促发展,程滇协作共谱教育产业新篇——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电子电气工程学院社会实践团队华坪行

以实际行动响应乡村振兴战略,上海高校学子为滇北山区带来了创新帮扶模式。近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电子电气工程学院“沪滇相映,‘育’见华坪”实践团队赴云南省华坪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电商助农与教育帮扶相结合的方式,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华坪县虽拥有“中国芒果之乡”的美誉,并坐拥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的全球最大芒果种植园,年产芒果量位居全国第二,却因长期依赖传统经销模式,面临农产品上行难的现实困境。团队在实地走访果子山万亩种植园时发现,多数果农仍以等待经销商上门收购为主要销售方式,中间环节多、利润空间被持续压缩,果农实际收益有限。特别是2025年初突发寒潮,导致全县芒果减产逾60%,灾后果农抗风险能力弱、销售渠道单一等问题愈发凸显,产业转型迫在眉睫。

进行实地考察 封妮 摄

为破解这一难题,团队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的专业优势,在芒果基地架设直播设备,开展“原产地直播”助农活动。主播们不仅生动讲解华坪芒果的品种特点和生长环境,还融入了张桂梅老师坚守华坪育人的感人故事,赋予农产品更深厚的情感价值。除直接销售外,团队更注重“授人以渔”,现场向果农演示直播话术、订单管理和产品包装全流程,帮助当地农户掌握电商运营的基本技能,为后续自主开展线上销售积累经验。

华坪县新庄进行家访 封妮 摄

直播带货现场 封妮 摄

值得一提的是,团队创新提出“以商哺教”可持续机制,计划将直播所得部分利润持续投入当地教育公益事业,用于为乡村学校购置人工智能教具、美术音乐器材、图书等教学资源,实现“产业—教育”双向反哺、协同发展。

永兴乡中心校课堂授课 封妮 摄

教育帮扶是本次实践的另一核心。在永兴乡中心校和思木小学,团队发现山区儿童对科技与艺术类课程充满渴望却资源匮乏。为此,电子电气工程学院学子发挥专业特长,开设了人工智能启蒙课,通过智能小车循迹演示、无人机飞行操作等互动环节,激发孩子们对工程技术的兴趣;音乐课上,队员们将《哪吒》等国风音乐与侗族大歌、琵琶、唢呐等民族元素相融合,引导学生在旋律中感受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此外,团队还组织花扇绘画、飞盘竞赛等集体活动,鼓励孩子表达情感、锻炼体魄、培养团队意识。

思木小学课堂授课 封妮 摄

一名从华坪考入上海的团队成员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为孩子们带来一场题为“走出大山·回报大山”的分享会。他坦言,“是教育为我打开了看世界的那扇窗”,真实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在场学生,也在许多人心中埋下梦想的种子。

分享会课堂 封妮 摄

为实现教育支援的常态化,团队依托自主研发的“iClass”智能教学平台,引入5G低延时传输技术,建成沪滇两地实时互动的远程课堂。该平台后续将系统嵌入人工智能科普、美术创作、音乐感知等素质拓展课程,真正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永不离线”。目前,团队已与永兴乡中心校签署线上支教合作协议,未来每个学期都将通过该平台开展远程授课。

通过iClass平台为思木小学学生远程授课 封妮 摄

本次实践受到华坪县各级单位的大力支持。县团委积极协助团队对接本地企业与学校,天星村更正式授予团队“乡村运营官”证书,授权其长期推广华坪芒果品牌与农产品销售。多方认可表明,这种“电商+教育”双轨并行、双向赋能的模式,为新时代高校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持续的新范式。

与华坪县团委交流 封妮 摄

团队表示,返回上海并不是终点。他们将继续深化与华坪的合作关系,不断优化“直播-收益-支教”闭环,持续扩展iClass课程内容与技术服务边界,用实际行动将“沪滇相映”的美好愿景转化为助力乡村教育振兴与产业发展的现实成果。

作者:周明 封妮

上一篇:逐梦青春护水韵 青春力行践初心
下一篇:好日子社区开展“坝坝会”议出“大共识” 多元共治解锁社区治理“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