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至7月5日,成都大学斯特灵学院“银龄新纪,服务维新”实践团队,聚焦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老人“情感孤独”与“智能断层”难题,深入成都市青羊区康养中心,开展为期六天的适老化服务实践活动,以青年专业力量助力提升老年群体生活质量与社会融入度。
多维调研锚定需求:孤独与求知的双重叩问
实践首日,团队兵分三路展开调研:护理观察组跟随护工记录日常,发现超半数独居老人餐后常静坐窗边,目光凝滞;档案调研组梳理数据,中心75岁以上老人占比91%,82%患慢性病,近六成在问卷标注“想学智能手机”;访谈组与老人唠家常时,78岁张爷爷攥着旧按键手机叹气:“想看看孙辈,只能等过年。”康养中心李护士长坦言:“老人白天活动参与率不足四成,多数时间独处”。三组调研交织,清晰勾勒出“情感陪伴缺失”与“智能技能渴求”的双重需求——这成为团队后续行动的精准靶心。
代际互动破冰:旧时光与新面孔的交融
团队以“代际文化互动日”为主题开展活动,打破康养中心的沉闷氛围。团队先向工作人员展示“老故事分享”“年代歌会”等10种互动方案。随后“涂色游戏”环节,老人们拿起画笔在画纸上创作,76岁的陈奶奶特意选择正红色颜料涂绘花朵,她笑着向队员解释:“这是我1968年结婚时戴的胸花颜色,那时候条件差,一朵布做的红花就是最好的装饰。”队员们将老人的色彩选择、兴趣表达等细节逐一记录在服务日志中, 为后续的个性化陪伴积累基础信息。
图为团队成员与陈奶奶讨论绘画。刘泽宇供图
个体叙事触动:边疆岁月与智能好奇的碰撞
团队成员们与老人展开单独交流,曾驻守青海边关40年的李奶奶(退休前从事通讯设施维护工作)的经历让队员们深受触动。李奶奶拿出珍藏的黑白老照片,向队员回忆起在青海的岁月:“那时候通讯设备简陋,冬天零下二三十度,我们还要背着工具去检修线路,手冻得拿不住螺丝刀也得坚持,因为通讯断了,重要信息就传不出去。”谈及当年远赴边疆的选择,李奶奶挺直腰板,眼神坚定:“我是党员,1965年国家号召支援边疆,我第一批报了名,在青海一待就是40年,不后悔。”她还主动询问队员们的入党情况,得知多数队员是入党积极分子时,欣慰地说:“年轻人有担当,国家才有希望。”当队员演示AI可查询健康知识时,李奶奶前倾身体追问:“这个能帮我查糖尿病的饮食注意事项吗?”老人对新知识的渴望,让团队更坚定了开展智能设备教学的决心。
图为团队成员听李奶奶分享往事。刘泽宇供图
智能教学突围:耐心解码亲情数字鸿沟
针对老人智能设备使用需求,团队以“代际文化活动:让爱跨越年龄”为康养中心的护工们开课。考虑到老人视力退化、记忆减退及操作抵触,队员制大字指南,将视频通话、网上挂号等功能拆为三步内步骤,关键按钮贴红黄标识,还编“绿色点两下,儿孙笑哈哈”等口诀辅助记忆。教学中,队员耐心指导:帮72岁王爷爷学视频通话时屈膝讲解,教81岁赵奶奶挂号时强调安全要点。经数日教学,老人日均用机时长增1.5小时,交流话题更丰富,王爷爷拨通视频落泪,赵奶奶还主动分享经验。
图为团队成员为康养中心护工开设智能教学课程。刘泽宇供图
六天的实践中,队员们累计开展28次智能设备教学示范,帮助17位老人掌握基础智能技能,记录12则老人的人生故事,形成5条养老服务改进建议。青春身影穿梭在康养中心的各个角落,既传递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温情,也彰显了青年学子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为养老服务创新注入了青春动能。(通讯员:刘泽宇、潘学飞)
图为团队成员在青羊区康养中心前合影。刘泽宇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