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8月19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藏在数字里的信仰:南昌工学院栉风服务队15场社区宣讲照亮480颗“两弹一星”梦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大力弘扬与传承“两弹一星”精神,激发广大青年投身强核强国事业的热情,南昌工学院栉风服务队踏上了一场以“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争做新时代奋斗者”为主题的精神传承之旅。南昌工学院副校长陈博旺一行莅临萍乡市各实践地社区指导工作,教育学院领导班子陪同考察。

图为陈博旺副校长一行与实践队成员亲切合影

溯核史脉,筑梦初心坚如磐 传承的根基,在于对历史的深刻洞悉。团队深知,唯有吃透“两弹一星”的精神内核,才能让宣讲拥有直抵人心的力量。通过5次集中研习与2万字学习笔记,系统梳理了“两弹一星”从起步到成功的波澜壮阔历程,精准把握其精神内核。团队宣讲以221基地的创业史诗解读自力更生,用王淦昌、郭永怀等科学家的感人事迹彰显爱国情怀,再结合“华龙一号”、核聚变实验等当代成就,历史与现实的齿轮精准咬合,让“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代的坐标系中,依然闪耀着超越时代的光芒。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场馆参观学习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社区进行宣讲

创新形式,播撒精神火种“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这句镌刻在核工业史册上的箴言,被团队化作了15场生动的精神播种。卢德铭小学的3场故事化宣讲别出心裁,利用科学家职业扮演等活动,为孩子们种下科学报国的种子。

社区的角落同样是精神生长的沃土。黄泥塘与方家坳社区的2场活动里,情景剧《戈壁上的家书》让居民红了眼眶——当“科研人员”对着空镜头说出“娘,恕儿不孝,国之大事,不敢相负”,台下老人悄悄抹泪:“这才是真正的家国大义啊!”核科普竞答中,“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哪一年”的问题刚出,便有孩童抢答“1964年”,稚嫩的声音里藏着代代相传的记忆。

18小时的宣讲时长里,480颗心被同一束精神之光照亮。校园里的欢笑与社区里的沉思交织,让“两弹一星”精神走出书本,成为可触可感的生活印记。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卢德铭小学进行科普宣教

向新而行,照亮前行之路活动中,团队敏锐发现纯理论讲解存在局限——学生易出现眼神游离、互动减少的情况,课后反馈"枯燥难懂"。为此,团队及时优化形式:增设沉浸式实践课程,设计"模拟科研任务",让学生分组化身科研人员协作理解原理;针对不同年龄段调整内容,低龄段用"顺口溜""科学小故事"简化知识,高龄段以角色代入强化共鸣。调整后,学生参与热情显著提升,课后能主动分享科研协作感悟,进一步深化了思想启迪与情感共鸣的效果。

图为参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一位学生兴奋地表示:“原来科研一点也不枯燥,我们组就像一个小团队在攻克难题!”实践队成员还通过趣味实验和互动问答,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科学的魅力。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提升了课堂的趣味性,也让“两弹一星”精神在孩子们心中悄然生根,化为实际行动的力量。

这场跨越校园与社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精神传承之旅,不仅成为新时代传承"两弹一星"精神的生动范例,更激发了青年学子和群众的爱国情、报国志,为时代育人与文化传承注入澎湃活力,让"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代征程上永远闪耀!(通讯员:吕智唯 伍林慧 姚谣)

上一篇: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 “皓齿明眸·微笑同行”青少年守护项目组 为受益对象儿童举办“亲子共趣,快乐同行” 活动
下一篇: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鳌峰街道举办无偿献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