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8月19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兰一中学子走进竹园探索“家校社”融合新路——高二(4)班团支部“三走进”实践活动侧记

为深化新课改实践育人理念,推动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深度融通,近日,兰溪一中高二(4)班团支部刘汉鸽、马紫萱、章轩语、雷钰莹、叶奕颖、蒋欣廷、邵晨笑等7位同学走进省级“家校社”优秀品牌案例社区——云山街道竹园社区,开展了一场以“走进乡村、走进社区、走进企事业”为主题的“三走进”实践活动。通过深度访谈、知识分享、叩门走访等形式,同学们从课本走向社会,亲身触摸基层治理脉搏,为探索具有“竹园特色”的文化融合模式注入青春动能。

 

沉浸体验:探秘省级品牌的“竹园智慧”

在竹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同学们首站便聚焦省级品牌的核心奥秘。访谈组刘汉鸽、章轩语雷钰莹对话社区副主任与项目负责人,深入剖析“家校社”联动机制。“‘社区吹哨、校社报到’的资源响应机制令人印象深刻,”刘汉鸽在访谈后感慨,“原来党建引领能如此精准地将学校图书馆、师资等资源‘输送’到社区痛点,课本上的‘基层治理’瞬间有了温度。”同学们了解到,竹园社区构建了“党委核心、学校支撑、家庭参与、社会组织补充”的协同网络,其“四点半课堂”“银龄互助”等项目通过“需求导向+积分激励”模式,精准解决双职工家庭看护难题,激活了邻里互助内生动力。2025年4月15日被《光明日报》客户端作为典型案例报道,阅读量10万+。2025年5月,竹园社区联合兰溪市云山街道社区学校整理撰写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助推精神共富—竹园社区“文润竹园”成长计划的创新实践案例报告》,成功入选2025年度浙江省社区家庭教育工作品牌案例遴选推介活动,成为基层文化治理的标杆。

知识反哺:学子视角诠释社区“文化密码”

如何将课本知识转化为社区服务的桥梁?在精心准备的“课本·社区·我”主题分享会上,刘汉鸽、马紫萱、叶奕颖、蒋欣廷、邵晨笑结合政治、语文、地理学科知识,向居民代表呈现了别开生面的观察。马紫萱以“老街坊的文化密码”为题,挖掘社区历史人文故事。“当我把‘竹园故事会’的素材与语文课本里的乡土情怀联系起来,看到台下大家眼里的共鸣,才真正触摸到‘文化认同’的力量,”马紫萱说。刘汉鸽则运用地理知识提出“社区微空间改造构想”,居民现场提出的实用建议让她深受启发:“好点子必须‘接地气’,我计划用课堂所学的技术,真正为社区绘制‘便民设施优化地图’!”

 

叩门问需:聆听最真实的“邻里心声”

实践的重头戏在于“叩开家门”。在社区工作者带领下,章轩语、雷钰莹、叶奕颖分组走进老年家庭、双职工家庭和新居民家中。“四点半课堂真是‘及时雨’!可小区停车位紧张也是头疼事。”双职工李阿姨的肺腑之言让章轩语深刻体会到社区服务的双面性:“真实治理没有标准答案,沟通不仅需要热情,更需设身处地的同理心。”在独居的张爷爷家中,叶奕颖倾听老人讲述邻里温情,老人一句“你们常来就是最好的服务”让他深感责任:“‘社会责任’不再是作文题目,而是青年肩上沉甸甸的牵挂。”

青春建言:共绘“竹园特色”融合新图景

活动尾声的“青春视角”提案会上,同学们将见闻凝练成建议:刘汉鸽聚焦机制优化,提议扩大“吹哨”资源清单;章轩语结合走访与分享经验,倡导建立“数字化便民服务平台”;雷钰莹则呼吁开辟更多“青年参与式”社区微空间。竹园社区副主任毕妙高度评价学子们的洞察力:“这些‘金点子’既有创新锐气,又贴近社区实际,为品牌升级提供了宝贵视角。”

兰一中带队老师蓝俊敏表示,本次活动是新课改背景下社会实践教育的生动实践。学生们不仅深度解码了省级“家校社”品牌的运作精髓,更在实践中实现了认知、能力与责任感的三重跃升。竹园社区以党建为引领、需求为导向、文化为纽带的融合模式,为校社协同育人提供了优质样本。据悉,双方将以此为契机,探索共建“社区成长档案”、开设“竹园课堂”特色课程、建立“青春议事厅”提案转化机制等长效合作,让教育改革的“活水”更深融入社区治理的“良田”,携手打造更具生命力的“竹园特色”融合之路。

上一篇:以智能书写重构数字化学习新生态,破解教育痛点
下一篇: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 “皓齿明眸·微笑同行”青少年守护项目组 为受益对象儿童举办“亲子共趣,快乐同行”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