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6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护理学院“薪火黔江行,共筑民族情”实践团,在指导老师李春秀带队下奔赴黔江区太极镇,开启三下乡之旅。此次行动聚焦少数民族聚居区蚕桑产业,探寻产业兴民、团结固本的发展密码,让青春力量融入民族地区发展浪潮。
(图为团队成员在太极镇李子村宣传屏前合影 供图王小丹)
产业探路:政策赋能下的民族共兴起点
踏入太极镇,实践团在镇人大主席陆周引领下,深入养蚕基地解码产业振兴。政策护航中,蚕桑产业加速蜕变。8700亩优质桑园成核心,养殖模式从“白棚1.0”升级到“大棚5.0”,构建常规与四季循环养殖格局,果桑种植拓展业态。每批次养蚕吸纳村民就业,标准化流程保安全,带动全镇70%-80%少数民族群众参与,让蚕桑成为民族增收“金钥匙”,更让各民族在产业协作中拉近心距,共筑团结基石。
(图为太极镇人大主席为成员讲解当地蚕桑经济 供图王小丹)
实践共情:触摸产业里的民族温度
走进养蚕基地,实践团化身“产业观察员”。听抗旱故事,感发展艰辛;探经营模式,懂富民逻辑。亲身体验喂蚕,触摸的不只是蚕,更是民族产业的“团结脉搏”。成员们深知,少数民族产业振兴,是政策、科技与民族协作的合力,每一步都饱含各民族奋斗与互助,让民族团结在实践中具象可感。
(图为团队成员喂养蚕 供图李思琦)
青春担当:续写民族团结共富新篇
此次太极镇之行,是三下乡实践的“团结洞察窗”。蚕桑产业扎根民族聚居地,既富了口袋,更绘就团结共富图景。各民族如石榴籽般紧密相依,携手推进产业发展,共谱乡村振兴新篇。未来,实践团将持续深耕黔江,以青春之力赋能民族地区发展,让民族团结之花在产业振兴中绽放得更加绚烂。
(图为太极镇蚕桑树种植地 图片源于蚕桑小镇公众号)
撰稿人:洪艺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