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7月09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峡医青苗”实践团探访梁平非遗——传承文化根脉,激扬青春力量

“峡医青苗”实践团探访梁平非遗——传承文化根脉,激扬青春力量

在“延续精神火炬,谱写奋斗新篇”的时代号召下,7月5日,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峡医青苗”实践团走进梁平,深入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癞子锣鼓”“抬儿调”及市级非遗“草把龙”,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文化魅力,坚定传承使命。

对话千年遗韵:在锣鼓铿锵中聆听历史回响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贺志灿以竹枝词“锣鼓梁山最有名,迎春赛事一齐行”开篇,为队员们揭开癞子锣鼓的神秘面纱。这项起源于唐代的器乐艺术,以六种乐器演绎“十八癞子”技法,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队员们执槌击鼓、叩响铜锣,在激昂的节奏中触摸穿越千年的文化脉搏。  

品味乡土智慧:从抬儿调里读懂人民情怀

“天上明晃晃,地上水荡荡”——国家级非遗抬儿调以即兴唱词抒写生活百态。队员们跟随贺志灿老师学唱质朴旋律,从明快的节奏与诙谐的歌词中,深刻体会到梁平人民乐观坚韧的精神品格,感悟抬儿调“见人唱人,遇物唱物”的创作智慧。  

舞动农耕记忆:草把龙中传承文明薪火

在市级非遗草把龙体验环节,队员们手持稻草所制作的龙身,学习“盘龙”“龙咬尾”等传统动作。这项源于祈雨仪式的民间舞蹈,以稻草编织的龙身传递着农耕文明最朴实的愿景。腾挪翻转间,古老仪式与现代青春碰撞出传承的火花。  

以青春之名,担文化传承之责

当铿锵锣鼓、悠扬抬儿调与飞舞的草把龙交织,实践团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队员们深刻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的“活化石”,更是乡村振兴的文化根基。作为新时代青年,将始终以敬畏之心守护文化根脉,以创新思维激活传统生命力,让非遗艺术在新时代的田野上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上一篇:驱邪风进千家万户,扬正气润百姓心田 ——丽水学院“毅行”反邪教宣讲团顺利开展“平安松阳”入户宣传活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