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1月04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当记忆消失时,带他们回家 ——浙江慈溪阳光搜救队寻找失智走失老人的故事

据《世界阿尔茨海默病2018年报告》统计,每隔3秒钟,世界上就会有一个人走入阿尔茨海默病的世界。他们被困在扭曲的时间里,会逐渐忘记说过的话、做过的事,甚至找不到回家的路。

随着患病人数逐年增长,老人的走失率也不断攀升。近年来,浙江省慈溪市阳光搜救队为科普阿尔茨海默病四处奔波、为救援每一条生命凝聚力量。他们出现在街巷、滩涂、山间,与时间赛跑、与病魔斗争,让一个个走失的老人平安回家。

8000只黄手环,预防走在前

在慈溪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家属群体中,流传着一个广为人知的电话号码,它被印在一只只黄色的橡胶手环上,24小时都能打通。电话的另一头,就是44岁的阳光搜救队大队长何如风。

3年前,何如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了“黄手环行动”——一项我国在2012年发起的预防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走失的活动。

在慈溪,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有28万人,根据亚洲地区5%左右的发病率推算,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约有1.5万人。“服务需求太迫切了,得有人来做,还要把它做到遍地开花。”2018年4月,在何如风的牵头下,聚焦这个群体的慈溪阳光公益志愿服务队成立。几个月后,他又在此基础上把精干力量整合成阳光搜救队,专门致力于失智走失老人的搜寻救援。两支队伍共吸纳上千名志愿者,其中阳光搜救队45人。

搜救队定期举行黄手环发放活动。除了印有电话,每一只手环都有专属编码,对应着每一位老人的健康档案,实现了一码一档。“这样不仅能动员市民力量寻找,还能根据其病情特点制订相应的救助计划,把老人的生命风险降到最低。”何如风解释道。

黄手环如今已发出8000多只,定位器发了600多只,通过这些手环和定位器解决的走失事件每个月都能有三四起。渐渐地,何如风的号码不再是一串串橡胶圈上的数字,而成了患者家属口口相传的热线电话。

“我们碰到太多对老人患病情况一无所知或不够重视的家属,科普任务任重道远。”何如风希望,搜救队能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让人们进一步理解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从而懂得如何去照料他们。

近年来,阳光搜救队依托黄手环发放活动,与医院、政府部门合作举办科普讲座、惠民便民活动上百场,覆盖人群超10万人,并获得2019年慈溪市慈善志愿服务先进单位、2019年宁波市首届“十大慈善义工项目”等荣誉。

分片包干,救援及时又专业

提起一年多前失而复得的老伴,72岁的马张钿拉着阳光搜救队中队长施建卓的手,激动得像孩子一样哭了起来:“如果不是你们帮忙,我就再也见不到她了。”

年轻的时候,马张钿是养蜂人。养蜂靠天吃饭,要往有花的地方走。他天南地北地跑,最南去过云南,最北去过黑龙江。“她一直陪在我身边料理家务,什么苦都吃过,风餐露宿是常有的事。”后来他决定回到家乡,老伴却病了。

六年前,马张钿的老伴确诊了阿尔茨海默病。从那时起,马张钿总觉得老伴像是被困在了另一个维度里——那里的时间是错乱的,记忆是陌生的。老伴会把锅碗瓢盆藏起来,再告诉他“家里进小偷了”,还会在路上推走别人的三轮车,认为是自己的。

2019年12月31日,老伴独自从位于杭州湾新区海星村的家中走出,去弟弟家吃饭。因路程不远又是本村,马张钿放松了警惕。直到中午妻弟打来电话,他才发觉老伴走失,一下子慌了神。当一大家子焦急地坐在派出所时,已是傍晚七点。一位民警建议他们同时求助社会搜救力量。没过多长时间,呼啦啦地来了一群穿着红衣服的人,领头的正是施建卓和杭州湾片区分队长高鹏。

除了大队长和中队长,阳光搜救队还有20名分队长,分布在各个乡镇上,与派出所建立了联动协作机制。当家属或警方第一时间与搜救队联系时,总部就会根据片区通知分队长,让他们第一时间出动。

“杭州湾新区是我的‘地盘’,因为在驾校工作的缘故,认识的人也多。”接到电话后,高鹏迅速启动了流程,和警方对接查监控、组队搜寻、发布网络寻人启事。经过两天一夜的奋战,终于在隔壁城市一家街边小店的门口找到了老人。看到马张钿时,老伴儿仰着头露出了少女般的神情:“我在等你接我回家。”

慈溪地形多样,有山川有滩涂,这意味着各个片区的救援工作时常伴随着上山下海的危险。

2020年10月4日下午,宗汉街道周塘西村。天下着大雨,搜救队员们却没有休息,一个农村女子求助:她83岁的公公走失了。老人的身影最终消失在菜市场。

一天后,队员在海塘边一处烂泥潭里发现了老人。他全身蜷缩着,半个身体淹没在水里,上半身攀附着塘边的沙石,艰难地喘息着。搜救队员孙唯权和队友们分工,挖烂泥,抱住老人的身体,一点一点往上拉,向外拔。还有人干脆脱掉外衣外裤,赤膊下到河边,徒手挖掉裹住老人身体的烂泥。但软烂的河泥,就像糯米粉似的裹住了老人身体。队员们挖掉一点泥,它又往里面钻;把人拉上来一点,他又往下陷。

1小时,2小时,3小时……当众人将老人拔出泥潭的那一刻,孙唯权长舒了一口气。他一把抱起老人,帮他冲洗掉身上的烂泥,用毛巾将其身体裹住。经医院检查,老人安然无恙。而救助他的那位赤膊上阵的队员,却感冒了,挂了三天盐水。

“这种救援不是一般的志愿服务,需要现代化的专业设备作辅助。我们啥都有,大到皮划艇,小到对讲机,在很多地方都派上了用场。”施建卓说,2018年以来,搜救队累计成功寻回走失老人288人,通过定位器找到的人数则更多。

积分制管理,队员不断扩充

湘妹子黄保金是一名“新宁波人”,在慈溪安家已有十多年,但生活圈子始终不大。她觉得与这座城市总有种距离感。但一次意外的经历,让她找到了融入这里的方式。

那一次,黄保金好朋友的妈妈在家门口走丢了。老人来自安徽农村,对城市不熟悉,也不会说普通话,大家都很着急。报警、查监控、问路人,正晕头转向时,阳光搜救队来了。黄保金既惊讶又疑惑:“第一次听说这种组织,要收费吗?”找人过程中,她尝试着给队员们买盒饭、买饮料,都被一一拒绝了。顺利找到老人的那一刻,黄保金决定加入这个爱心团队。

然而,成为其中一员可不容易,不仅需要经过严格的体能训练和医疗知识培训,还得尽可能多地参与救援活动。申请人每参与一次培训或活动就能得到相应的分数,累积到一定程度才能进入队伍。黄保金花了1年的时间从“不敢走夜路”到“冲在最前头”,成为一名正式的搜救队员。

“爱是相互的。很多我们帮助过的家属主动申请加入搜救队,转而去帮助别人,延续救援力量。”何如风说,在积分制管理下,正式队员和预备队员不断扩充,目前已超150位。这里有普通打工族、小企业主、医生、农民等。2020年,搜救队员累计出动搜救1150人次,志愿服务时间达14000小时。

穿上专属红色队服后,不少人笑称自己养成了“职业病”。走在路上,看到落单的老人,总会上前问一问,观察他们是否有阿尔茨海默病的症状、是否迷了路;在社区里,看到对家里老人病情毫无察觉的邻居,总会拿出宣传手册不厌其烦地作科普。

奉献,是志愿者的服务精神,也是阳光搜救队对自身一以贯之的要求。队员们都是自己担负每一次搜寻的费用。为保证日常运行,搜救队定期组织大型义卖活动,还通过经营爱心农场筹集善款。去年,慈溪慈善总会拨款15万元,帮助搜救队购入了专业设备。

在阳光搜救队总部基地里,50多面锦旗挂得满满当当,没给墙面留一点白。“还有更多锦旗哩,房间太小放不下。”施建卓笑呵呵地说,以前总有人问,救援这么艰辛,只收锦旗不要钱,图啥?“就图家属们最后那含泪一笑,就图7岁小外孙说的那一句‘你是我的榜样’!”

上一篇:江西青山湖:志愿者服务队架起为民服务“连心桥”
下一篇:台湾医生庄高福:我在广州抗疫一线保卫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