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背景
为加强和创新宁夏街社区发展治理,完善社区治理体系,推进宁夏街社区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基层民生服务力量,构建社会工作服务长效机制。社区通过开展宁夏街社区社工室建设项目,搭建社区社会工作专业支持平台,赋能培育社区社工人才及社会组织,推动社区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本土化发展。
二、实施过程
(一)赋能社区人才,激活内生动力
项目以社区居民骨干、社区社会组织人员、社区网格员、社区工作者等为主要培养对象,围绕“小微项目全流程管理”,通过“理论学习+赋能培训+实践练习+参访游学+学习总结”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社会工作人才训练营”系列专题培训活动。根据127名报名学员的结构特点,立足社区网格员、社会组织成员、社区骨干等培训对象的工作需求与成长需求,设计“小微项目实施”、“微网实格专题”、“矛盾纠纷调解”等7个主题20课时内容及1次参访活动,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参访等多种形式,提高参训学员参与积极性与学习主动性,提升参训学员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训练营共计培训学员200余人次。同时,社工及督导专家在学员实施小微项目过程中,开展10次现场实务指导,在答疑解惑的同时提供微项目优化建议,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促进提升,拓宽学员社区治理视野和思路,提升其综合服务能力。
(二)培育社会组织,助推长效发展
项目以洛阳路、北较场、西大街三条街区为单位,以院落自组织、微网格员为重点培育对象,通过前期沟通交流,了解各培育对象人员架构及服务意向,结合培育对象特长及社区需求,聚焦“应急安全、弱势群体巡防、垃圾分类”三大类别,分别成立洛阳路应急安全服务队、绿意先锋环保服务队、应急蒲公英志愿服务队3家社区社会组织,并协助社会组织理顺内部管理机制,帮助实现规范化管理。项目同时根据3家社会组织的组织构成、成员需求及服务领域,以其共性需求为导向,开展3场社会组织赋能培训,介绍社会组织相关运行规范及项目实施技巧,切实提升各组织的服务能力。社会组织备案完成后,项目引导社会组织根据社区需求,在各自领域内分别开展2场实践服务,3家组织共计开展“分类小能手,环保大英雄”、“全民消防,安全至上”等6场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实践参与强化学习成效,深化社区志愿服务品牌引领作用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向管理规范、服务专业化发展。
(三)项目合规管理,实践赋能提升
社区微项目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模式,注重实用性和创新性,具有项目规模小、居民参与度高等特点,适合社区社工人才及新生社会组织学习实践经验。项目结合“社工人才赋能”与“社会组织培育”两个环节,鼓励引导参训学员及培育组织参与社区微项目,并在项目立项、项目实施和项目结项的过程中提供全流程专业化指导。通过协助社区组织开展微项目立项评审会1场、微项目优化督导会1场、微项目结项评议会1场,助力社区微项目顺利实施,协助12个社区微项目的管理及实施人员在参与项目实践过程中,掌握专业服务知识,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三、项目成效及经验总结
社区社工室建设项目以赋权理论激发内生动力,通过优势视角挖掘培育对象特长,结合社区实际需求与培育对象发展需要制定项目方案,以搭建1个社区社会工作专业支持平台为核心,链接多方资源构建协同共育赋能体系,开展社工人才赋能培训、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和微项目全流程管理工作。通过促成“社工人才赋能”“社会组织培育”和“微项目管理”三个环节间的互联互通,形成“专题培训—培育组织—产出项目”的闭环培育体系,引导服务对象参与共需主题综合培训的同时,根据各类型服务对象的个性需求,分别在实务指导与服务实践环节中开展针对性辅导,从而在实现高效利用项目资源的同时,兼顾培育对象共性与个性特点,切实提高赋能培训成效。此外,项目关注学用贯通的赋能方法,鼓励参训学员及组织走出课堂参与社会实践,用好社区微项目等社会资源,通过项目实践检验学习成果,在实践过程中引出更多的专业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参与后续培训,寻求专家老师答疑解惑,达到理论与实践回应提升的学习效果,在提升培育对象综合能力与专业素养的同时,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搭建起社区社工人才和社会组织健康可持续的长效发展路径,助力社区基层治理规范化、专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