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深化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征程中,新疆兵团第五师八十三团司法所以服务民生、服务社会为主线,始终将“以民为本”的理念深植于心,创新且务实地推行“三问于民”工作法,深度洞察群众需求,着力破解实际难题,全方位提升工作质效,努力使辖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为法治双河、平安五师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问需于民,靶向对接法律服务。八十三团司法所干警和专职人民调解员主动迈开步伐,深入团场社区、企业等基层单位,广泛收集职工、群众对法律服务的多元需求,在社区精心组织职工群众座谈,耐心倾听他们在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日常生活场景中遭遇的法律困惑。2024年8月,在团场某社区的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推进期间,因公共空间划分与施工噪音问题引发了一系列邻里纠纷,司法所敏锐捕捉到这一情况,迅速邀请资深律师举办专项法律讲座,围绕《民法典》中关于相邻关系的核心条款,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为职工群众提供了清晰的法律指引和解决矛盾的有效思路。
在连队,司法所工作人员与职工群众围坐在一起,面对面倾心交谈,深入了解土地承包、农民工权益保障等民生关切问题。当了解到部分外出务工村民遭遇工资拖欠困境却不知如何维权时,司法所立即行动,深入连队开展法律援助宣传活动,发放精心编制的维权手册,并现场提供专业法律咨询服务,详细告知农民工申请法律援助的流程与便捷途径,助力他们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身权益。
在企业,司法所开展全面深入的法律需求调研,精准聚焦合同纠纷、劳动用工等关键领域的法律风险。某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签订新的原材料采购合同时,对合同条款中的诸多细节心存疑虑。司法所迅速联合专业法律团队,为该企业量身定制“法律体检”服务,对合同条款进行细致入微的审查,提出切实可行的修改建议,成功帮助企业规避潜在法律风险,护航企业稳健发展。通过这一系列扎实有效的问需行动,司法所根据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需求,量身打造法律服务方案,让法律服务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精准对接群众实际需求。
问计于民,创新优化矛盾化解机制。矛盾纠纷化解是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核心任务与关键环节。司法所秉持“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理念,积极主动向职工群众征求化解矛盾纠纷的金点子与好建议。在处理邻里纠纷时,充分发挥群众智慧,邀请当地德高望重、熟悉社区情况的居民参与调解工作,借鉴他们丰富的生活经验与独特的调解技巧。2024年10月,在某社区两户居民因楼道杂物堆放引发的激烈纠纷中,司法所邀请社区老党员和热心居民组成调解小组,从邻里情的深厚情谊与社区公共秩序维护的重要性出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成功化解双方矛盾,使楼道重新恢复整洁畅通,邻里关系也得以修复。
在解决劳动争议时,司法所充分尊重企业职工和经营者的主体地位,广泛听取双方的真实想法与合理诉求,共同探索更具实效性的调解方式。某企业因业务战略调整,部分岗位人员面临调岗安排,引发了职工的强烈不满。司法所迅速介入,分别与职工代表和企业管理层进行深入沟通,全面了解双方诉求。最终,借鉴职工提出的分阶段调整岗位、给予一定培训期的合理化建议,成功调解此次劳动争议,既保障了职工的合法权益,又维护了企业的正常运营秩序,实现了双方共赢。
通过问计于民的持续探索与实践,八十三团司法所创新性地构建了“线上 + 线下”一体化调解平台。线上,依托“进网入格”“进圈入群”等方式定期“亮身份”,及时高效搜集、解决职工群众的纠纷诉求;线下,整合多部门资源,形成调解合力,开展联合调解工作,大幅提升了矛盾纠纷化解的效率与质量。
问效于民,全方位提升工作服务质量。
为确保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真正做到惠及民生、造福群众,八十三团司法所建立健全定期回访机制。通过电话回访、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多样化形式,广泛收集职工群众对普法宣传、纠纷调解、法律援助等各项工作的满意度评价与宝贵意见。根据职工群众反馈的问题与建议,司法所迅速响应,及时调整优化工作方式方法。当职工群众反映普法内容专业性过强、晦涩难懂时,司法所立即转变普法策略,采用生动鲜活的案例分析、形象直观的漫画解读等通俗易懂的形式开展普法活动,让法律知识真正走进群众心里。
2024年12月,在一次法律援助服务结束后,受援人通过电话回访提出希望在后续案件跟进中能有更及时、密切地沟通。八十三团司法所高度重视这一反馈,立即优化服务流程,指定专人负责与受援人保持紧密联系,定期主动反馈案件进展情况,让受援人切实感受到司法行政服务的温度与关怀。通过持之以恒的问效于民,司法所不断自我革新、持续改进工作,全方位提升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服务质量与水平。
新疆兵团第五师八十三团司法所通过深入践行“三问于民”工作法,在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中精准施策、靶向发力,切实维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有力促进了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构建法治、和谐、有序的基层社会环境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成为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样本。
(供稿单位:新疆兵团第五师八十三团司法所 侯宝成 李世磊 毛亚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