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9月21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为上海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贡献民政智慧和力量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上海这座有着2487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型城市,如何建立与社会主义国际化大都市相适应的民政事业发展体系?怎样探求精细化的管理和高质量的服务?如何让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都是摆在上海民政面前的难题。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回顾“十三五”,上海民政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全市上下拧成一股绳,一以贯之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指标和任务。过去五年,上海市城乡低保标准从每人每月790元调整提高到每人每月1240元,增幅超过56%;全市养老床位总数从12.6万张增长到16.1万多张,增幅为26%;新增4000多家社会组织,全市总量达到1.72万家;命名8500多家公益基地,设立233家慈善超市、3800多个救助站点,为市民“随手做公益”创造了便利;加快婚姻登记数据电子化,完成1950年以来全市婚姻登记历史档案数据补录;全市社会捐赠总额约150亿元,福利彩票销售总量接近200亿元,进一步增添了城市发展温度……

织密织牢疫情防控网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时,上海对养老院、儿童福利院等重点防疫场所实行封闭式管理。目前,上海民政部门的各项工作,在疫情防控无死角、全覆盖、零报告的基础上,都已恢复常态。在社会救助领域,疫情期间暂停的低保定期复核等已恢复,这也是确保救助公开、公平的重要手段;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返乡工作也恢复正常,除了被救助人员正在生病或其户籍地在中高风险地区外,护送返乡工作已恢复常态。在社会福利领域,全市各项养老服务已恢复常态,养老机构家属探视继续采取预约方式,老年人返院不再需要核酸检测报告;全市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助餐点等各类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面开放,日均接待老年人50多万人次。在社会服务领域,全市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一边严格坚守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一边坚持全天候开门服务,2020年全年为市民办理个人政务服务事项1619万件。

当前,上海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正在全面开展,接种率持续提升。社区疫情防控的重点转为继续广泛宣传发动市民接种疫苗,持续做好入境人员闭环转运和隔离健康观察,第一时间开展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来沪返沪人员排查工作,筑牢疫情防控社区防线。

社会救助实现“五个转变”

民政工作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而社会救助是“兜底中的兜底”。“十四五”时期,上海民政将进一步聚焦相对贫困、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努力构建应对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具体举措上,上海社会救助将实现“五个转变”:救助目标上,实现从以“救”为主向“救”“助”并重转变,重视发挥困难群众的潜能,让困难群众在获得基本物质保障基础上得到理解和尊重,实现人格的自立和个人的自强;救助主体上,实现从政府为主到构建政府主导、市场与社会充分参与的协同救助网络,在夯实政府救助基础上,更多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更好满足困难群体的多样化需求;救助内容上,实现从物质帮扶向多元救助转变,进一步夯实物质救助,推进服务救助和心理救助;救助导向上,实现从“被动救助”向“主动救助”的转变,通过线下社区邻里发现与线上智能寻找相结合的方式,健全主动发现机制,实现“政策找人”,主动救人;救助方式上,从政策分散供给向需求导向基础上的综合服务转变,以社会救助需求综合评估为基础,实施个案管理,开展综合施策。

从“被动”到“主动”,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这是新时代民生服务理念的重大转变与突破。“政策找人”,重点是完善主动发现机制。近年来,市民政局持续推进“全市通办”“一网通办”,让“人找政策”更方便;不断完善社会救助政策制度,依托线上大数据实现智能发现,通过线下救助顾问实现对“沉默的少数”就近服务,让“政策找人”变得更畅通,做到了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

目前,社会救助领域的“政策找人”试点正在铺开。徐汇区依托“一网统管”实施政策找人,将公安实有人口数据库和测绘院GIS地图作为底层数据,叠加民政、人社、残联、退役军人事务局、房管、卫健、司法等14个条线与民生相关的数据约1600余万条,形成大民生数据池。通过为社区建档、为家庭画像、为个人服务三个维度,对社区、居民和家庭建档立卡,形成45项个人和家庭属性标签,展示辖区民生基本体征。通过对一项或多项民生体征标签进行勾选,智能发现困难群众中“沉默的少数”。并通过系统自动“派单”给社区救助顾问,把救助政策主动送到居民家中,把救助服务做到百姓开口之前。

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有关部门通过低保数据库、人口数据库,并叠加相关参数进行智能搜索,发现有60多名低保家庭应届毕业大学生。人社、街道等相关部门及时介入,按照“一人一案”服务机制,主动帮助困难家庭大学生顺利就业。

消除“数字鸿沟”正在加紧推进

上海采取多项措施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民政部门经过前期调研,梳理归纳出老年人常用、急需的十个智能手机应用场景,包括就医、出行、亮码、扫码、聊天、缴费、购物、文娱、用机、安全等。聚焦这些高频事项,市民政局开展“长者数字生活随申学”活动,依托全市养老服务机构和公益基地,在居民家门口设立“随申学”服务点,同时引导相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为老年人提供智能手机学习培训和帮办服务。老年人参加学习培训,可咨询遍及上海各街镇和居村委的社区养老顾问;活动志愿者关注“长者数字生活随申学”微信公众号,就可一键直达。目前,“开展100万人次长者智能技术运用提升行动”已被列入2021年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

借助新科技力量,实现“养老服务智慧化”。2020年,上海首批发布的“智慧养老应用场景需求清单”总计12项,主要包括“安全防护、照护服务、健康服务、情感关爱”四类场景。需求清单发布一年来,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已有不少科技企业研发提供了各具特色的解决方案,各区、街镇也积极开展场景落地应用。第一人民医院和松江区民政部门在养老机构进行“互联网医院+养老院”试点,医生可以为养老机构内的患病老人线下当面看病、线上“微治疗”“云会诊”,成为“医养结合+智慧养老”的很好实践。

在今年上海市委开展“城市数字化转型”大背景下,民政部门以此为契机,推动养老服务更均衡、更精准、更充分,目前正在开展对老年人重点需求场景的调研和对精准数据的分析。今后将在已有的应急呼叫“一键通”基础上,将之升级拓展为“为老服务一键通”场景,提供“一键挂号、一键打车、一键救援”等操作简易、直达需求的服务模式。

大城养老将有更多“民心工程”

养老工作是民生工程,是民心工程,更是上海建设“人民城市”的重要抓手。“十三五”期间,上海开创“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并将之作为全市养老服务的品牌深化发展。以街镇为单位,重点建设集日托、全托、助餐、辅具推广、医养结合、养老顾问等功能于一体的“枢纽型”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目前全市已建成320家,实现了街镇全覆盖,并向居村片区延伸。推动“15分钟养老服务圈”,以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为核心枢纽,配套若干个家门口的各类服务站点,形成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同时做实专业照护、助餐服务、医养结合、健康促进、智能服务、家庭支持、养老顾问、精神文化等八类标准功能服务,从而打造出一个个“养老服务联合体”,不仅增强了既有社区的持续照护能力,还能让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在亲情的陪伴下原居安养。

围绕与老年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养”“食”“居”问题,到“十四五”末,上海将建成500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助餐服务日供应能力达到25万客,为2.5万户有需求的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在“养”方面,2021年上海将继续新增5000张养老床位,改造2000张老年认知障碍照护床位,新增50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在“食”方面,2021年将新建200个老年助餐点,其中,一方面是重点发展社区长者食堂,做到每个街镇都有供餐能力且每天超过150客;另一方面是提升助餐服务能力,建设一批智慧长者食堂,鼓励采用便捷支付、感应餐盘、智慧点餐等技术,提升长者食堂供餐服务的多样性、便利性、安全性。在“居”方面,市民政局在2020年启动全市5区6街镇适老化改造试点基础上,今年将试点扩大至全市16区51街镇,年内将完成5000户目标。

发展“康复辅具租赁”,让有需求的老年人生活幸福指数更高。“十三五”期间,上海开展康复辅具的社区租赁试点,首期设立70个社区租赁点,今年将实现社区租赁网点在全市200多个街镇的全覆盖。同时,继续实施试点期间的租赁补贴政策,凡上海市户籍的75周岁以上老年人和60周岁以上低保、低收入老年人,租赁列入目录的产品就可申请补贴,补贴金额为辅具租赁服务价格的50%,每人每年最多可补贴3000元。

持续提升社区治理效能

2020年,上海民政部门推出的“社区云”平台是“城市数字化转型”在社区服务领域的一次先行先试。作为市民政局牵头推进的居村层面信息平台,“社区云”是“一网统管”“一网通办”在城市社区最基层的延伸,目前已覆盖全市16个区。“社区云”分为面向居村干部的“社区治理端”和面向社区居民村民的“居社互动端”。在“居社互动端”开通了社区公告、议事厅、身边事、邻里互动等功能,采用实名制认证,与居住门牌号关联,居民通过微信扫码就可加入并在平台留言或点赞,线上参与社情民意表达和社区治理工作。以最早开展“社区云”试点的浦东新区周家渡街道昌五居委会、云台一居委会为例,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社区防疫工作量大、责任重,急需社区志愿者,昌五社区在“社区公告”板块发布了招募帖后,居民迅速踊跃报名。一些居民借助“社区云”提出的“外来车辆如何进出”“出入证在哪里办理”等各类问题,提供各类社区建设的金点子,都在这里被即时回复、讨论。特殊时期不见面的“居社云沟通、云互动”,通过这个互动平台顺利实现。今年3月,“社区云”开设“居村换届”专栏,实时发布换届选举通知公告,方便居民知晓选举动态,提高民主参与意识。市民政局还将聚焦社区治理关键点,在“社区云”上开展“救助顾问”“养老顾问”等政策咨询,为有服务需求的群体提供线上精准的政策咨询;开发“加装电梯”“物业治理”等应用场景,加快居民线上意见征询,推动形成居民共识;增设“社区评价”“人民意见征集”等栏目,围绕公共政策征询、公共资源配置,引导居民村民线上有序表达意见建议;开通社区生活服务类功能,探索引入公益性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服务,方便居民村民查询社区周边生活服务事项。

近年来,上海探索建立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为基层减负、提薪、打通职业通道,社区工作者队伍不断壮大。截至目前,上海有约5.3万名社区工作者,平均年龄39周岁,大专以上学历占88.9%。他们扎根基层社区,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他们带领居民开展空间治理、改善社区环境,用小更新、微实事建设“人民城市”的美好家园;他们服务居民群众,化解矛盾纠纷,营造邻里守望的和谐氛围;他们维护社会稳定,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这支队伍冲锋在社区疫情防控的最前线,共同构筑起超大城市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今年4月,中宣部、民政部表彰了“全国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上海年仅31岁的虹口区嘉兴路街道瑞虹新城第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华磊获得殊荣。其后,市民政局也表彰了十位“首届上海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发挥先进典型引领力量,进一步提升超大城市社区治理的“绣花功夫”。

告别“十三五”,起步“十四五”。上海民政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按照“全人口、全区域”的工作要求,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目标导向,开启民政事业现代化发展新征程。到2025年,实现上海基本民生保障均等优质,基层社会治理有序活力,基本社会服务完备高效,为上海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贡献民政智慧和力量。

上一篇: 江苏句容: 落实“7+6+4”举措为群众解难题
下一篇: 北京东城区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指导中心举办实用新闻写作专题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