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9月20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胡伟伦:从三尺讲台到爱心桥梁

图为胡伟伦与其妻子

(通讯员:湘潭大学翟林华 李展宇)初见胡伟伦老人时,他正提着一袋子糖果,分给暑期下乡前来看望他的大学生们,已经八十岁高龄的他看上去依旧精神矍铄。一位学生双手接下递过来的糖果,带有几分羞愧地说道:“我们来看您,本应该是我们给您送些什么的,现在可倒好,变成您请我们了。”胡伟伦只是笑着看着他,冲他摆了摆手。

在罗汉村,提起胡伟伦大家都耳熟能详。他是老党员、老教师,也是“扶贫助残、关协奖学协会”的会长、孩子们的“大家长”……在他的影响下,不管是从村里走出去的年轻人,还是这片山头多数普通的居民,都曾为村里的孩子们献出过一份爱心。

图为胡伟伦向暑期下乡来的学生分享教书感悟

做不成的“坏”老师

三尺讲台,扎根故里。他的身影,在晨曦微露时便已出现在村头荷塘边的小学,直至夜幕降临,星辰点缀天际,才缓缓归家。

提起这占据了他大半辈子的三十余载,胡伟伦说,他也只是像其他人那样,找到了一份觉得还不错的工作,便一直留在了这个岗位上,可是三十七年的光阴,足以让青丝染上白霜,却未曾磨灭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

胡伟伦的教学生涯,是平凡而又非凡的。在那个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年代,读书对于许多农村孩子而言,并非是生存的第一选择,它常常是与割猪草、砍柴、放牛等日常劳作并行的“副业”。孩子们的脸上,常常挂着与年龄不符的疲惫与迷茫,学校,成了他们短暂逃离繁重家务的避风港,也是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唯一窗口。然而,这份得来不易的宁静,却常常被一些顽皮孩子的嬉闹打破,他们似乎忘记了,这里是知识的殿堂,而非游乐场。

面对这样的现状,胡伟伦没有选择逃避或放任自流,他深知,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等待发芽的种子,只是花期不同,需要的阳光雨露也各不相同。起初,他试图做一个“坏”老师,以传统的方式——严厉的惩罚,来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但效果却适得其反,那些孩子非但没有收敛,反而更加叛逆。胡伟伦开始反思,他意识到,教育从来不是简单的灌输与惩罚,而是心灵的触碰与引导。

于是,他转变了策略,从“坏”老师的角色中抽身而出,成为了一个用爱与智慧点亮学生心灵的引路人。他不再急于求成,而是耐心地观察每一位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然后因材施教,给予他们最需要的关怀与鼓励。对于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胡伟伦更是倾注了更多的心血,他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向上向善的力量,只是需要有人去发现、去激发。

在他的课堂上,没有了冰冷的责骂和惩罚,取而代之的是温暖的笑容、鼓励的话语和耐心的指导。胡伟伦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渐渐地,那些曾经调皮捣蛋的学生,开始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他们收起了往日的嚣张跋扈,变得专注而认真。他们开始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真的可以像胡老师说的那样,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岁月悠悠,转眼间,胡伟伦在这所小学度过了三十七个春秋。他的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但那份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却始终如一。他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浇灌出了一片片希望的田野,让无数农村孩子看到了外面世界的广阔与精彩。而他,也成为了学生们心中永远的“好老师”,一个用爱与智慧照亮他们前行道路的人。

图为胡伟伦平日里所看的书籍

不愿放下的那本书

在当下,短视频在不断取代一部部的经典著作,人们手里握着的不再是书,而是一部手机。而胡伟伦却始终紧握着手中的那本、已经泛黄的书,即使做了大半辈子的老师,他的心中却总是保持着一份谦逊与敬畏,他深知世界之大,知识之广,自己所知所见不过是冰山一角,而书籍带给他的,则是永不干涸的。

在胡伟伦的家中,有一个角落码着很高的一堆书,堆放得很整齐,虽是在角落却不见得上面有些许灰尘。它们中大多数看上去已经有些年代了,静静地摆放在那,仿佛在低语往昔故事,也不乏有些封面还很新的,一看便知是胡伟伦最近的心头好。翻开书页,里面随处可见满满当当鲜红的标识与批注。胡伟伦说,多亏了当老师的那些年,让他学会了如何与书籍对话。不管是自己当初看书时所引起的强烈共鸣还是这本书的精辟之处,他总会在读书时习惯性的拿起笔,随时的记录,而且每一本书他都会反复看很多遍,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心境下,又会产生不一样的感想,于是便有了这满满的小字批注与他和每一本书的不解情缘。

在这些书中不乏诸多的文学经典与传统诗词,可其中最多的是与毛主席相关的书。胡伟伦将那本《毛泽东选集》视为他的最爱,他说,这本书里头的智慧不仅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还影响了整个中国。

对于那堆泛黄的书籍,胡伟伦总是充满了敬畏与感激,是知识,亦是慰藉。即便在当下不乏好书、好作家,可是他始终坚信,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在于它能历经漫长的岁月洗刷,而光辉依旧,在人类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朽。

“以前我是你们的老师,现在你们是我的老师。你们啊,是这个时代的希望。”胡老师常常这样说,“我虽然老了,但我的心还年轻。我喜欢听你们讲新鲜事儿,也喜欢从你们身上学到新的东西。”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年轻一代的期许与鼓励,也透露出他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图为胡伟伦曾手写的相关资助材料

烂记于心的数字与姓名

“活到老干到老,一心向党靠。”退休前,胡伟伦当了37年教师,和学生打了一辈子交道。退休后,本该安度晚年的他却不甘余闲,总想着能为这些孩子们再做些什么,能给这片生养他的土地再回馈些什么。

每当看到有学生家庭困难,他总是竭尽所能地给予帮助,可是他也深知自己的能力终究些许渺小,他需要汇聚更多的力量。1994年,在当地村支两委的大力支持下,胡伟伦创办了“扶贫助残、关协奖学协会”。此后,他动员村民、联系社会爱心人士捐资捐款,并自己多次带头捐款。

在每年一度的表彰大会上,这笔筹集到的资金将会被作为善款用于表彰奖励或爱心助学。那些从小学至高中在学校取得荣誉、或是成功升学的学生,都可凭借荣誉证书或录取通知书领取一笔数额不等的奖学金。而对于村里那些残疾、孤儿或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则是专门会有人上门慰问并将助学金送上。

转眼30年过去,截止至2023年,“扶贫助残、关协奖学协会”共募集到爱心助学金89000余元,奖励优秀学子709人次,爱心扶助困难学子270人次。

在胡伟伦的影响下,那些曾经接受过这份善意的学生,也决心要将这份善意传下去。他们有的人带头捐款捐资,有些负责帮忙宣传、联络爱心人士,有一份心出一份力。

202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的胡鑫以个人名义向奖学协会捐赠了2000元;曾经获得过这份爱心奖学金的胡雄标如今成了罗汉村的村委书记,他四处动员与联络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他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虽然我也没有什么太大的能力,但我还是愿意竭尽所能,为了这些孩子,为了罗汉村,更是为了将来!”

“80岁怎么了,我眼睛还看得清,耳朵也还听得见,我就要继续写下去,继续把这件事坚持下去。”

30年来,胡伟伦坚持手抄账本,手写材料,对于每一笔捐助,不管是金额数目还是捐助人,他总是记得很清楚,他说,“要是我自己的钱就不会这样,可是这是别人的一片心意,就算他们自己不在乎回报,但总要有人记得。”

一面向党,一面向人民。胡伟伦总是将这二者放在他心中的首位,对于那些荣誉和表彰,他总说:“我就是一个普通的退休老教师,哪里受得起这些。”在他的家中,没有一面墙是贴有一张奖状或锦旗,一张桌子是放有一块表彰牌匾,它们都被胡伟伦用袋子装上放在了床头的角落。

图为胡伟伦曾获表彰之一

一支粉笔,聚声绘色;两鬓斑白,无怨无悔;三尺讲台,尽显风采;四季耕耘,硕果累累。虽别杏坛情未了,丹心一片照人间。胡伟伦的育人之路从未停止,他始终怀揣一颗诚挚善良的心,用初心、丹心、匠心、热心诠释着“老师”与“共产党员”的双重荣光。

上一篇: 透过一株菡萏,听见一个时代 ——花石莲厂女工胡燕平专访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