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9月19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沉睡的记忆”,就这样被唤醒

近年来,上海长宁积极开展认知障碍社区照护服务体系探索和实践,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认知障碍全链条服务模式。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虹桥街道、江苏路街道和北新泾街道是如何深化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探索建立老年认知障碍社区照护服务体系吧~

  1. 虹桥街道

虹桥街道自2018年起建设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率先推出了基于社区的前端科普预防、中端筛查转诊、后端家庭支持的“全链条服务”模式。随后,又积极打造认知障碍“全方位场景”,以“全要素共享共建”为理念,着力发展友好机构,组建“社区认知症好朋友”队伍,形成社区长效支持机制。截至目前,已发展社区单位、中外学校、银行、企业等友好机构共计35家。

上海耀中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自2020年成为虹桥认知障碍友好机构以来,秉承“‘耀’在一起,守护记忆”的理念,分别成立了初中部和高中部的Dementia Friends服务型社区学习项目团队,与“虹桥记忆家”联合举办了各类科普活动、认知症分享会等活动10余场。同时紧扣节点,在元旦、春节、重阳等节日在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虹桥敬老院先后举办了“老少同乐 齐乐龙龙”“在记忆家与秋相遇”等诸多场特色主题活动,让认知症老人们感受到了友好社区的爱和温暖,也让学生们体会到了友好机构公益行动的特别意义。

后续虹桥街道将进一步挖掘并发挥认知障碍友好机构的作用,广泛开展主题活动,让辖区认知症老人及其家属感受到友好社区的温暖。

  1. 江苏路街道

作为全市首批开展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项目试点街道,江苏路街道围绕风险测评、早期干预、家庭支持、资源链接、平台建设和氛围营造等六个维度,渐进式探索建立老年认知障碍社区照护服务体系。依托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江苏路街道在社区开展认知障碍科普24场,服务694人次;早期干预活动12场,服务292人次;家庭赋能培训6场,服务171人次。

社区居民董奶奶刚来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时,虽然很乐意结交新朋友,但比较抗拒参加各类干预活动。社工对董奶奶分析观察后,使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每次都从与董奶奶聊天开始,接着创造相应的情境,再逐渐切入语言或肢体训练。训练结束后,社工会给予正向激励,通过一个月的训练,董奶奶对自己的信心有了明显的提升,为后期的干预活动打好基础。经过五个月的干预活动,董奶奶从明显的“前做后忘记”“前说后忘记”到经过提醒后能部分记起刚刚做过的事,家属对她的进步感到欣慰。

董奶奶的个案干预成效,在社区宣传科普时起到了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社工在社区宣教时,会先科普认知障碍的分型及各种典型表现,在教会社区居民判断后,针对典型的短期记忆障碍的长者,社工会建议家属或照护者也使用“循序渐进、因地制宜、不过分依赖活动道具”的方式进行干预训练。

  1. 北新泾街道

北新泾街道自2019年7月起探索认知障碍友好型社区建设,在社区认知症服务这个细分领域,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家庭三方面的核心力量,建立社区认知症全链条服务体系,构建认知症友好化社区,最终提升认知症家庭的生活质量。

新泾七村居民杜阿姨她发现老伴有些行为异常,经常忘记要做的事情,情绪也越来越暴躁,而且外出买菜找不到回来的路次数越来越多了。

北新泾街道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试点项目负责人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主动上门为杜阿姨的老伴做了风险筛查,老人被评定为较高风险等级。项目负责人陪着他们夫妻俩到第六人民医院进行了转诊检查,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症(混合型)中度。

为破解杜阿姨家的困境,项目组邀请杜阿姨和老伴一起参加团体干预活动和家属活动,利用感官训练室、心理咨询室、音乐沙发、记忆角和认知障碍家庭支持中心等资源给予他们帮助。经过长达3年的服务周期,现在,老伴的状况稳定了很多,杜阿姨的心情也变得开朗了。

在这过程中,杜阿姨和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试点项目的负责人也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主动成为志愿者和小助手,经常帮助项目负责人带动其他家属一起来参加干预活动。甚至在“记忆苑”北新泾街道认知障碍家庭支持中心做起了认知症的科普员,还参加了电台的特别节目。在直播间,杜阿姨分享了他们一家的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认知障碍以及作为家属如何照护认知障碍患者。

上一篇: 这个“充电站”,为“幸福”加油
下一篇: 四川成都桂溪街道昆华社区开展“童心童乐,爱在六一”儿童节欢乐嘉年华儿童之家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