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1月16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大石桥村的简单与坚守

我的家乡在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资中是文化名城,这里不仅出了晚清的状元骆成骧,城里还有独特的文庙和武庙,两庙相隔只有百余米。上世纪60年代,我在武庙上学,在文庙玩耍。我读书的教室就在武庙偏殿的武星厢房。在那里,我不仅背熟了九九乘法表,知道了雷锋的故事,还从那些台阶栏杆的雕龙石柱上、红墙青瓦中受到了历史文化的熏陶和浸润。

1969年1月,不满16岁的我下乡插队,插队的大井公社六大队离县城有20公里路程。那时,我每月都要步行回城,途中必经大石桥,这是资中通往威远公路上的第一座桥。当时大石桥是我们的骄傲,因为那个时候资中沱江河上还没有大桥,过河需要走用小船搭建起来的浮桥,因此大石桥就显得特别重要。正是因为有了这座桥,当地人简单地把这里取名为大石桥大队。这个名字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大石桥村。

当年我每次路过大石桥都会在此休息,看见的农舍都是土墙,土墙上盖的是麦秆和草,偶尔见到瓦房,仔细一看原来是学校。1969年,大石桥大队同我的生产队都施行的工分制,一个主要劳动力一天最高计10个工分。大石桥大队的10个工分为人民币3角6分,我的生产队为3角2分。

1969年5月,大队的赤脚医生在县里办事,托我把她买的药品带回村。当我路经大石桥时,正碰上一户人家的小孩生疾病发烧,上吐下泻。当时大石桥没有医疗救助点,去县上就是一次长途跋涉。我取出了随身带的退烧药和止泻药,让孩子马上吃下去。我没有立即离开,而是等到孩子退烧后也没有再拉肚子,并留下一天的药后才安心回村。耽搁了4个小时就意味着要摸黑前行,回到生产队已是深夜。当时我的想法很简单,药是用来治病的,这个陌生的孩子需要它。

村民告诉林强,因为这里建了厂,才有机会在经开区买新房。林强摄

还是在大石桥,1970年的10月,一台老式的大巴车熄火了,怎么也动不了。上了年纪的司机正拿着铁制的摇把,吃力地摇,他满头大汗,车子却纹丝不动。这时,司机发现了站在旁边的我,他见我身体结实,长得有劲,就把手套交给了我,叫我试试。我也摇了好几分钟,累得直喘粗气。司机在旁不断地教我怎样用力、怎样加速。我使出了全身力气,摇得头昏目眩。就在这时,车子摇燃了。司机为了答谢我,便请我上车。车子开了一段路后又熄火了。这时,司机又把长长的摇把交给我。有了上次摇车的经验,车子很快就上路了。那段路,每停一次我就摇一次,直到顺利地到达车站。告别时,司机对我说的话也很简单,“以后途中搭我的车不用买票。”现在想起来,我做那些的初衷也很简单,有力气就要使出来。

随着岁月的消散,我已不再年轻,但那一幕幕往事却像越陈越香的老腊肉,有了近乎回顾人生的味道,让人感受到简单和坚守的价值。于是,我决定再去一次大石桥村。出发前,我做了一些功课,知道原来的大石桥大队现在变成了资中县的经济开发区。

从成都东站出发,34分钟高铁就到达了资中北站。资中的沱江河上已经架起3座大桥。很快到了大石村,一座又一座高楼、一片又一片的厂房和宽阔的公路,让我迷糊了,找不到该走哪一条路。我寻着记忆找上了通往威远的那条老路。在大石桥旁边有一片新建的厂房,建得很现代气派。我在大门口遇见了四川腾举共同管业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长陈工力,他正在门口送参观学习的客人。

陈工力的个子比我高一个头,年龄只有40岁左右,青年时是四川省田径的运动员。他的教练余东岳是我同期的运动员。我们有了这样的经历,沟通起来就更加亲切。陈工力告诉我,共同管业生产基地一期总占地面积104亩,总建面积39302平方米,2021年5月正式开工建设,2023年7月全面建成投产,现在不锈钢管道的销售网络已经覆盖了全国大多数省份。

陈工力的父亲是这个企业的董事长,与我同年,都是资中人。我问他:“你和你的父亲为什么要把厂址选定在大石桥村。资中是农业大县,大石桥村离成都又有150公里,会给厂里的发展造一些不便。”他的回答同样很简单:“资中是爷爷父亲的家乡,沱江的水和资中的文化养育了我们……”

我开始参观工厂,用相机不断地记录那些我不熟悉的机器。在宽敞的厂房对比下,工人们显得很小。工人们大多来自当地,很大一部分还是妇女,年龄多在30岁至45岁之间。他们的工作很熟练,不时给我们介绍不锈钢钢管耐腐蚀性和无毒无味的优点,一下就能感受到他们是经过专业培训的。

中午,我同厂里的员工一起用的工作餐。我旁边的两位女员工都来自大石桥村。她们的家离工厂只有几百米。我问起了她们家里的情况。年龄大的一位叫周玲玲,今年43岁,有一女正在上高中,丈夫长期在外打工,家里的父母多病。另一位叫杨丽,今年35岁,有一个12岁的女儿,丈夫在新疆打工。她们给我说,在这厂里,扣除五险一金后,还能挣到3500元,同时能照顾到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她们很满意,也很感谢这个厂给她们提供了工作机会。除了她们提到的这些,我感觉她们更是活出了女性应有的风采。

我给陈工力说想去这两位女工家里看看。陈工力马上安排他的助理准备了两份伴手礼让我带上。他的想法很简单,员工家的老人也是厂里的一家人。他的举动不仅让我感动,而且佩服。我提着礼品在助理的引领下到了员工家。她们两人的家都在大石桥旁边。他们的父母见到我,听说是厂里领导过来看望,又是拿烟又是倒茶,还要留我们吃饭,很是热情。他们兴奋地告诉我们,因为这里建了厂,他们才有机会在经开区买新房,并且下个月就要搬新居了。我向老人打听55年前这里有小孩发烧拉肚子的事情。老人告诉我,年轻时候听刘大妈说过这件事,但她已经去世了多年。当时孩子还小,也很可能记不清楚了。

我想,一个人一生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绝非偶然。他一定会教给你一些什么。无论走在哪里,那都是你该去的地方,经历一些你该经历的事,教会你一些道理。

林强看望大石桥旁的老人。甘文秀摄

陈工力同他的父亲在大石桥村的土地上创建共同管业生产基地,有太多的不易。他们用善良和爱心赢得了当地群众的称赞。在当地党政的大力支持关心下,他们父子与当地村民共同托举起大石桥村乡村振兴的繁荣和文明。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简单和坚守的价值,都去关心和帮助身边比我们弱一点的人,大家相互激励、守望相助,传递温暖、增强信心,我们明天一定会更美好,我们这个社会一定会更和谐。(作者系全国模范军转干部、全国第二届“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上一篇:十进小岗
下一篇:绥东村大棚种出“新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