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持续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有效链接各类社会资源,纵横协同、融合发力,在事前、事中、事后环节全链条提供主动救助服务,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推动救助工作从“兜的住”向“兜的准”“兜的好”发展。
一是“网格+网络”深度延伸“工作触角”,主动发现更及时。推深做实党建引领“多网合一”网格化服务管理,将社会救助纳入网格化服务管理事项,有效完善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发挥村级社会救助协助员和网格员“前哨”作用,突出“主动发现、走访慰问、帮办代办”网格救助功能;建成全市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加强与乡村振兴、教育、人社、住建、卫健、应急、医保、残联等11个部门信息数据共享,归集各类救助信息数据,系统根据设定的监测标准,生成预警信息,做好研判处置。推广运用“皖救一点通”便民服务应用中的“我要预警”栏目报送群众遇困信息,实现对全市8.6万名低收入人口实时动态管理。
二是“流程再造+渠道拓展”同步优化“便民服务”,主动服务更高效。将社会救助审核确认权限全面下放至乡镇(街道)实施,实施核对前置、联审联批等流程再造,审核确认时限压缩至15个工作日以内。推行只需提交居民身份证和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授权书“一证一书”即可申请基本生活救助,做到救助申请“零证明”、“零门槛”,相关佐证材料变群众提交为入户收集。推广“皖事通 APP”“皖救一点通”便民服务应用,社会救助事项“一码集成、一网通办”,减少线下人为干预环节。主动向社会公布市、县、乡三级社会救助服务联系方式,依托“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提供全天候社会救助热线服务。救助对象信息末端长期公示,纳入基层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平台,实现随时查询。
三是“社工站+互助社”双轮驱动“资源链接”,主动救助更精准。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推动县级建立社会救助联合服务中心、乡镇(街道)设立联合服务窗口,村(社区)设立社会救助联合服务站(点),从困难线索发现、救助需求评估、帮扶资源链接,以及定期跟踪回访等方面形成完整的救助帮扶链条。聚焦“一老一小一残”特殊困难家庭,引导慈善组织、志愿服务组织,围绕日常照料、精神慰藉、康复护理等实际需求,项目化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类救助,相继打造“特困老人心理慰藉”“困境儿童关爱保护”等多个服务项目品牌。全市846个村(社区)全面登记(备案)“救急难”互助社,筹集“救急难”资金1300余万元,为因重病、重残、重大变故等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家庭和个人提供主动救助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