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铁西区民政局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牡丹社区考察时的殷殷嘱托,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要求,以提升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和信息化支撑为目标,以“党派我来的”温暖行动为载体,立足本地区实际,探索“网格化管理+民情日记”新模式,打造社区基层治理特色品牌,涌现出启工街道保利心语社区、兴顺街道高楼社区、重工街道第一城社区等一批优秀社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效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一、把民情日记作为规范工作程序的“制度本”
以“网格化管理+民情日记”服务模式为基础,建立了首问责任制,凡首次在民情日记中记录的居民诉求均由首次记录者负责解决跟进,直至居民述求达成;情况反馈追踪制,由专人定期对诉求清单进行实地走访或电话回访,充分考察解决情况、听取群众意见、改进工作方式;四色响应制,分级分类管理,提高服务效率。蓝色代表无特殊需求的“放心户”,黄色代表需要跟踪关注的有生活困难、就业就医等需求的“关照户”,橙色代表需要持续跟进反馈的有矛盾问题、有邻里纠纷需要处置的“关注户”,红色代表持续跟踪至问题解决为止的有较大困难、特殊情况需紧急解决的”关爱户”;定期晒单制,全面开展“党派我来的——晒晒我的民情日记”活动,通过每周一次例会、一次周报、一次公示,营造“先进带头、党员先行、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形成定期梳理、定期分析、定期谋划”的工作意识;巡查销号制,每天入户探访特殊群体不少于3户、每周网格巡查不少于6小时的走访,每半个月完成一次网格全覆盖,对于已妥善解决的居民诉求在民情日记上予以销号处理。
二、把民情日记作为汇集居民需求的“心愿本”
日记虽小,但民情无小事。小小的民情日记将网格员的“办公桌”搬到了老百姓的“屋檐下”,是将干群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幸福密码”。“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问一问、帮一帮”是民生工作的基本要求,开展常态化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精准有效摸清群众状态、听取群众心声、了解群众需求、解决群众忧难,特别是做好留守儿童、独居老人等重点人群的日常联系、探望关爱工作。在重工街道第一城社区,“洗澡”这样一件普普通通的小事却成为了独居老人寇大爷的最大“心愿”,由于身体残疾又没有亲属陪同,浴池都不敢接收,洗澡就成了难事儿。网格员小赵在网格探访中了解到寇大爷的“心愿”后将其写在“民情日记”上。为了满足寇大爷的“心愿”,小赵一家一家地打电话,表明会全程陪护,保证其人身安全,终于有商家同意了。洗头、搓背、穿衣,再将老人安全送回家,寇大爷的“心愿”终于完成了,小赵的民情日记也写满了整整一页。
三、把民情日记作为回应居民诉求的“民心本”
各社区利用民情日记对居民“诉求清单”进行收集、归纳、梳理,划分成“敬老爱老、益民便民、助学帮扶、救病助医、启智增能”五大类12项。针对社区居民的多样化诉求,社区通过每周一次例会以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集思广益、共同探讨出解决办法,并将居民最关心、最关注的重点诉求作为下一步工作的主攻方向,将“民心本”做成社区服务的“责任单”,以回应居民“诉求”。在大青街道创新社区每周例会上,部分来自新疆维吾尔族家庭子女的“升学诉求”成为讨论重点。由于语言掌握不熟练、户籍政策不了解,升学问题成为了这些父母“难心事”。为了帮助孩子们顺利入学,网格员们通过与大青实验学校、大青派出所多方联系沟通,化身“翻译官”手把手帮忙其办理入学手续,最终孩子们得以顺利入学,在沈开始了崭新的学习生活。“民心本”每天都在记录着社区服务的点滴,各社区致力于将“诉求清单”变为“满意清单”,切实将优质服务送入小区、送至网格、送到“家门口”。
四、把民情日记作为考核工作实绩的“答题本”
截至目前,“网格化管理+民情日记”模式共搜集居民意见建议2616条,解决家中漏水、孕产妇等特殊群体上门办理业务、为老年居民送餐上门等实事1401件,调解矛盾纠纷2370起,居民满意率达100%。一页页朴实的民情日记,满载了网格员对居民的深情,也体现了社区居民对网格员的信赖,密织了一张张情感沟通之网。铁西区民政局以“民情日记”为小切口,以“网格巡查”为基础,结合区情、社情,打造多样化、特色化的基础治理新方法,已在全区14个街道所辖193个社区实行“网格化管理+民情日记”服务模式,做实做细网格治理大文章,深入践行“两邻”理念,擦亮“幸福来敲门”“邻里有温度”等为民服务品牌,为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不断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新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