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区发展网讯 作为全国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中的“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近年来,静安区积极创新救助服务,推动从生活保障为主向生活、服务双保障并重转变,推动从政府为保障主体向政府主导、社会各方参与转变,统筹推进静安“桥计划”项目、社区救助顾问、救助所标准化建设等工作,积极对接困难群众多样化救助需求,为社会救助对象开展综合救助服务,更好保障困难群众基本权益,实现精准救助、温暖救助、高效救助、智慧救助。
搭建多维贫困评估模型,推进社会救助精准化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搭建困难家庭风险指标综合测评模型,建立静安区精准救助评估系统,对全区低保低收入家庭进行分析,科学区分高、中、低困境,绘制贫困地图,聚焦困境家庭的地域分布。系统突破单一的经济困境,聚焦教育、就业、身心健康状况、社会参与以及青少年儿童等维度,清晰地解答了贫困家庭“到底有多贫困”“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贫困”“在哪些方面最贫困”以及“谁是最贫困的人群”等议题。依托系统研判结果,从托底保障、帮助支持、发展提升、紧急保护四个层面,针对不同级别和困难家庭实际需求,提供分层分类、多方保障的社会救助综合服务。
健全完善困难群众主动发现机制,打造有温度的社会救助
以“政策找人”为导向,静安区打造“救助所骨干+居委会救助干部+专业机构社工+志愿者”的救助顾问专业队伍,推动社区救助顾问服务点在区救助中心、全区14个街镇救助所和 267个居委会以及社会工作专业机构的落实,形成覆盖全区,专业、稳定的社区救助顾问网络。目前,“区-街镇-居”三级共覆盖社区救助顾问350名。
各街镇以救助所标准化建设促进救助工作提质增效, 健全完善困难群众主动发现机制,社区救助顾问将常态走访作为了解群众需求、对接政策资源的重要途径,做到“七个必访”,即生病住院时必访、生活发生特殊困难时必访、家庭发生意外时必访、家庭发生矛盾时必访、邻里之间发生矛盾时必访、房屋乔迁时必访、有思想顾虑时必访。
去年2月,静安区结合疫情期间困难群众实际需求,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困难群众疫情期间生活保障工作,为困难群众提供“疫情升级版”救助服务。如静安“桥计划”项目组开设“守护弱势关怀专线”,对低保低收入家庭1900多人次开展预防宣传、生活关怀及心理疏导等线上服务;发起“一个口罩的助力”活动,在口罩紧缺期,通过平台募集口罩,配送给大重病家庭,解决他们外出配药看病的后顾之忧;开展“两个小时的伙伴”线上支持服务计划,帮助青少年儿童缓解学习压力、提高学习动力。项目持续至今,已借助平台招募1179名高校志愿者,精心筛选匹配584名志愿者为131名青少年儿童提供课业辅导、心理关怀服务,总志愿服务时长达5894小时,平均每户家庭接受了22.4次线上支持。
建构分层分类救助服务模式,提高社会救助效能
静安区秉持“预防胜于治疗”的现代积极福利理念,依托专业社会组织参与的“桥计划”等项目,积极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实践探索,推行“物质+服务”综合救助方式,对多重困境家庭开展综合服务,提供“预防+支持+发展”的渐进式服务内容。
结合地理位置、社区发展与困难群体分布等,项目探索“分片协作”实施模式。各片区统筹资源、联动共享,充分发挥各街镇优势,形成“因地制宜、遍地开花”的片区特色服务。其中包括以青少年儿童、失无业人群、身心障碍者、重大病群体、困难老人为主的系列服务方案,从稳定家庭功能到构建社区支持网络,最大限度地协助家庭走出困境,极大程度地发挥社会救助的综合效用。
针对青少年儿童普遍存在的身心支持、人际交往辅导、权益维护、偏差行为矫正等需求开展专项服务,曹家渡街道、江宁路街道、临汾路街道、彭浦新村街道、静安寺街道推进实施“铺路石公益英语口语课程”“为青春护航”“数字素养培养小组”“社区行走营”等品牌项目,助力城市贫困家庭中的孩子健康生长。
为了积极回应身心障碍者遭遇的“沟通能力弱、家属压力大”等问题,芷江西路街道、大宁路街道、宝山路街道从照护培训、健康管理、喘息服务、住所安全等出发,设计“心灵驿站”“互助共享‘家’油站”“阳光shine农场”“夏日纳凉作战”等活动,帮助身心障碍者扫除行进中的阻碍,遇见更多美好。
以就业救助为切入点,共和新路街道、天目西路街道采取资源与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优先为曾经有违法或犯罪记录的特殊背景人士提供就业培训机会,打造“3+1+X”社会工作就业支持一条龙服务模式。北站街道、南京西路街道、石门二路街道与彭浦镇将健康知识引入社区,让困难老年群体拥抱安全、乐观的老年生活,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更为贴心的关怀和爱护。
加强救助资源联动整合,实现智慧化社会救助
“桥计划”项目当中的“桥”字,特指连接困难群体与外界的“沟通之桥、救助之桥、成长之桥”,而社会救助资源正是桥梁筑基的重要力量。
为建立社会救助资源的精准匹配机制,静安区通过系统科学研判、定期入户走访等手段,构建多维贫困精准评估机制,精准发现困境家庭的多元需求,形成社会救助需求清单;除各类政策外,通过联动相关职能部门、各街镇、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全区各家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等,梳理并形成相对完善、定期补充更新的社会救助资源清单,并初步探索了跨部门的“资源共享+服务转介”机制,实现社会救助资源的有效整合;根据困难群众实际需求,推行“物质+服务”救助方式,综合运用政策、项目等资源,主动匹配、调用、启动相关服务模式,为困难群体及时提供政策引导、资源链接、心理疏导、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优质的社会救助服务,落实社会救助服务清单。目前已梳理出52家单位、124家社会组织的240个救助服务项目,分别满足了困难群众在住房、健康、照护、就业协助、社会支持、技能提升、行为改善等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