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1月10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轮椅校长”房金妹:为残疾人子女插上梦想的翅膀

房金妹今年74岁了,出现在众人面前时,她总是把微卷的短发打理一番,脸上挂着慈祥的笑容,安静地坐在轮椅上。

高位截瘫的房金妹于1999年成立了兴家残疾人子女义务辅导学校(以下简称“兴家”),被人称为“轮椅校长”。“兴家”从当初仅有34位来自复旦大学的志愿者,到如今志愿者人数已累计达3万余人,并将30余万次无偿课程辅导送达服务对象家中。

谈及与病魔斗争和创办学校的故事,她语气温和但又坚定地说,“我们是一只翅膀的天使,只有互相拥抱着才能飞翔!”

“轮椅校长”房金妹(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跨越生死的山界

在1988年的“噩耗”来临前,房金妹是一名健康的纺织女工,她心灵手巧又努力上进,总能带领班组的姐妹出色完成生产任务。因为表现优秀,房金妹多次荣获先进生产者等荣誉称号。

但她却不幸被病魔盯上了。1987年末,腹部疼痛让房金妹停下了她热爱的工作,多次去医院检查后,被诊断为脊髓内肿瘤。而后一次次被推上手术台,多次手术后,她成了一名高位截瘫患者。

“我又一次被推进了手术室。长长的走廊尽头,丈夫搀着女儿的手翘首站立着。这个画面在我脑海里将会永远保留。”房金妹曾写道。

术后半年,她回到家中,看到久未转动的缝纫机和一堆以前的裤子、鞋子,房金妹泪流满面。这些身体健全时曾拥有的东西,给她带来巨大的刺激和悲恸。

相比“无法行走”“大小便失禁”等问题,房金妹更害怕给亲人带来麻烦。她认为自己就是一个累赘。

她曾经藏起一把锋利的剪刀,想过永远离开这个世界。但是,她又无法割舍很多她爱的人。“我舍不下我的丈夫、女儿、公公婆婆……我知道,我这一去就是永别,永生永世都无法与他们相见了……可我只想让他们解脱。”房金妹说。

卧病在床后,厂里的姐妹们曾问她是否有毛衣需要代织。这样的关心,反而让要强的房金妹很难过。“在记忆里,这类事情一向都是别人有求于我,怎么一切都要颠倒了?”

她仰卧病榻,倔强地拿起了毛衣针,艰难地织着每一针。但看着女儿穿着她亲手织的毛衣出门时,房金妹悲喜交集。参照当时流行的款式,她把家里的毛线编织成一件件漂亮衣物,赠予亲友。甚至,她还参加单位举办的比赛,获了奖……她又找到了生命的价值。

除了编织衣物,房金妹还开始听广播、看报纸,并渐渐爱上了阅读。她说,“读书,让我坚强了许多。”

阅读之余,房金妹还开始尝试写作,用文字记录人生的感悟。一个仅有初中学历的纺织女工,发表了200余篇文章,刊登在报刊、杂志上,鼓舞了很多身处逆境的人。

2003年,她在文章《跨越生与死的山界》中写道:“岁月匆匆,我早已将我的‘远行’计划淡忘了,虽然病躯的痛苦依然天天在提醒着我,但我已不再绝望。我看到了我的前方有着点点光亮,我已越过了生死的山界。”

房金妹与学生们在一起(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爱是一本收支平衡的账册

如果阅读和写作为房金妹的生命带来了光,那周围人的爱便是她勇敢活下去的动力。

患病住院期间,女儿总会把精心准备的故事讲给她听,逗她开心。丈夫刘光荣也承担起最苦最累的活,帮她洗衣、擦身,还骑车穿过半个上海为妻子抓药、熬药……他毫无怨言。

房金妹说,30多年了,她从来没有感受到丈夫有一丝不耐烦,他依旧敬她、爱她。

多次手术,也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在她最困难的时候,居委党支部的一些退休老党员纷纷主动为她捐款,五元、十元、二十元……最后,他们将几百元爱心款送到房金妹的病榻前,鼓励她勇敢面对。出院后,上海市肢残人协会牵线,志愿者医师邓筱琴每天开车往返近100公里,来给房金妹换药治疗,帮助她康复。

房金妹说,“家人、邻里亲朋和社会好心人在最难的时候给了我温暖,他们的爱把我拉回了人间。我一定不能忘记众人的这份情,一定要好好地活,要懂得感恩和回报。”

爱,带给了房金妹信念。有了信念的支撑,生命变得坚强起来。

躺在床上的她每天都想着怎样回报这份恩情。“挖空了心思,我也就觉得做书包还算是我的强项吧。”1996年,房金妹决定为贫困地区的孩子缝制100个书包。因为只能躺在床上缝,以致臀部都生了褥疮。

当她得知接收100个书包的贫困乡村还有失学的孩子时,房金妹又开始动员亲朋好友,与孩子们结对助学。经过努力,105位孩子重背书包返回校园。

她说,爱是一本收支平衡的账册,在获得亲人、朋友、社会的善意时,也要用自己的方式奉献爱、回报爱。

房金妹总觉得自己应该做更多的事。她注意到,身边的很多残疾朋友文化水平不高,而且经济困难,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和寄托,就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成才,活出更好的人生。

为让残疾人子女可以免费补习功课,帮助他们用知识改变命运,1999年,房金妹在丈夫和女儿的帮助下成立了兴家残疾人子女义务辅导学校。2008年,在上海杨浦区正式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全称为“上海兴家残疾人子女义务辅导中心”。

“兴家”是房金妹给这所辅导学校取的名字,寓意是希望来这里上课的孩子们未来都可以“振兴家庭”。

23年来,她坐着轮椅、带着导尿袋走进上海各高校——参加培训、组织招募大学生志愿者、约请志愿者教师。这些加入到“兴家”的志愿者穿街走巷,把无偿的家教服务送到有需要的残疾人家中,为孩子们答疑解惑。

房金妹与“兴家”学生一起参加活动(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兴家”故事

兴家残疾人子女义务辅导学校成立后,房金妹又多了一个新名字——房妈妈。

这是“兴家”首批志愿者对她的称呼,流传开来后,所有人都会对房金妹唤声“房妈妈”。

如今,“兴家”从当初复旦大学的34名志愿者发展到已有21所高校参与,志愿者累计达3万余人;先后有60余位教师志愿者站在“兴家讲台”,组织安排课堂辅导达4500课时,服务家庭8000余户。

23年来,“兴家”收获的鲜花、锦旗、感谢信难以计数,有数不清的感人故事。

房金妹分享了学生许悦的故事。许悦在23个月的时候,妈妈因肝癌去世,本就有眼疾的爸爸因伤心过度而双目失明。在许悦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房妈妈听说了此事,立刻联系许悦和他父亲来到“兴家”。在一届又一届志愿者接力辅导下,许悦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进入大学后,许悦也到“兴家”报名,成了一名志愿者,就像当初哥哥姐姐辅导他一样,他也尽自己所能辅导其他残疾家庭的学生。“很多受助同学考入大学后,就回到‘兴家’当志愿者,又去帮助需要帮助的孩子,这份传递的爱是‘兴家’最大的收获。” 房妈妈说。

除学生志愿者外,“兴家”还有一群“来了就不走”的志愿者老师。十几年来,他们当中有人已成为年级组长、校长,虽然承担繁忙的工作,但“兴家”的课程一节也没有耽误。

十六年前,上海市昆明学校的党继锋老师与“兴家”结缘,成为了“兴家”的志愿者教师,之后常年在此辅导孩子们数学课程。虽然,他每次在“兴家”只有一个半小时的授课时间,但前期备课加上来回路程却要花掉一上午时间。即便如此,党继锋依旧十几年如一日走进“兴家”的课堂。他说,虽然这里没有报酬,却能感受到传道受业的快乐,如果非要说回报,那就是孩子们感激的眼神。

“兴小家、兴大家、兴国家”,这是学校刚成立时,复旦大学的志愿者经常说的一句话,后来也成为“兴家”的口号和服务宗旨。

在房金妹的带领下,“兴家”荣获了中国优秀志愿服务集体、中国百个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集体、全国优秀巾帼志愿服务队及上海市扶残助残先进集体等数十项荣誉,并被上海市委宣传部命名为首批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20多年前,视力障碍的鲁君偶尔在一则广播中听到了房金妹“百只书包寄深情”的感人故事,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3年,在一个会议现场,鲁君结识了那则故事里的主人公房金妹。鲁君说,现在她和房妈妈认识快20年了,她始终坚强、乐观,是一个至善至美的人。

鲁君的儿子今年初一,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兴家”志愿者一直帮忙检查孩子作业。每年暑期,儿子也会参加“兴家”的志愿者活动,和房妈妈一起逛上海书展。

前几天中秋节,儿子突然对鲁君说:“妈妈,我们去看看房奶奶吧?”鲁君说,听到这话她感到很欣慰,一份美好情感在人与人之间得到传承。

上一篇:盲人用语音“打出”千字信感谢志愿者
下一篇:最美教师万绘:扎根乡村教育37年 先后资助109名孩子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