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1月12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上海新冠治愈者:我们感染过新冠,但我们不是怪物

上海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管理阶段,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而对于在此轮疫情中曾经被感染的居民来说,他们现在的生活恢复得如何?

近期 “新冠康复者遭遇职场歧视” 的话题备受关注。现实生活中,曾经“阳过”的经历究竟会不会对他们产生影响? 近期我们采访了10位新冠治愈者,他们谈了谈自己的真实经历。

多舛的17天

孙先生 37岁 建筑行业项目经理

“终于到家了,尽管还是隔离,但整个人感觉呼吸到了自由健康的空气。”4月8日,从隔离医院回到家中,孙先生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记录下了这样一条即时感想。

今年3月底,孙先生一家五口先后感染新冠。最早是与他同住的岳母被确诊,接到通知后他第一时间将自己“主动隔离”,并向相关部门上报。作为密接隔离的第二天就接到了通知,要转运至医院,这意味着他也“阳了”。

“穿上防护服,收拾行李走出酒店的那5分钟内心是最崩溃的 。发短信告知家人、领导时,心里有说不出的纠结。”随后他被转移至华山医院北院,6天后的3月27日,迎来了第一次核酸为阴性的报告。就在他以为自己即将可以出院回家的时候,却等来了通知,华山医院北院要另作他用,他也要立即转移。

无奈的孙先生不得不再次转移,在封闭的大巴上和38位病友待了一整晚。先后辗转三个方舱,不料全部“满员”,直到第二天天亮,才在瑞金医院北院嘉定隔离点找到床位。在这里,孙先生开始了新一轮隔离治疗和核酸检测。最终经历了多舛的17天,才回到家中。

“那段时间,每个上海人都不容易。尤其3月底疫情突如其来,大家都摸着石头过河,难免造成误判。大家应该多一些宽容,多一些配合。经历了这次疫情,我依然爱着上海。” 孙先生感慨道。

5月初,孙先生早早地返回了工作岗位。“一想到有的同事曾因为我不得不被隔离,工程进度也曾因为我受到一定影响,心里还是有些忐忑。好在同事们都很亲切,常常主动来关心我,也从未遭遇过歧视。”

如今建筑工地疫情防控依然严峻,每48小时就要进行一次核酸混管检测。前不久,孙先生再次被通知在一次5人混管筛查中发现异常,幸好复核下来是个“乌龙”。 “有过上一次波折的经历,如今心态已经变得坦然多了。” 孙先生笑着表示。

3个月过去了,他始终没敢把感染新冠的事告诉家人

冯扬 35岁 菲律宾国际学校中文老师

2021年底,刚刚经历家庭变故的冯扬(化名)收到朋友的邀请,来上海生活调整心情。3月中旬,他所居住的社区进入封闭状态,4月4日,他的自测抗原试剂上出现了两道杠,经核酸复核后被转运至上海跨国采购中心方舱。

冯扬始终没敢把自己感染新冠的事告诉家人。他偶尔也会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感染新冠的经历,但总会悄悄地把家人提前屏蔽。

后来,他远在菲律宾的学生和同事们也知道他得了新冠。孩子们第一次听说“中国方舱医院”这个概念,便好奇地向他提问。冯扬分享了自己在方舱生活期间拍摄的视频,“我并不觉得这个身份(感染新冠)有什么需要羞愧的。”冯扬说,经历了11天盒饭上门的方舱生活,出舱那天,转运车把冯扬送到了离小区最近的路口。站在小区门口,他紧张地打电话给居委会报备,是否会遭遇严格盘问、反复消毒、邻居的歧视。面对可能发生的一切,他心里没底。然而,居委工作人员只在电话那头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直接进来吧,已经报备过了。”就这样,冯扬轻轻松松回到了自己的小区,他开玩笑称“整个过程一点仪式感都没有”。

随着上海疫情好转,冯扬决定返回菲律宾。当需要提前在中国海关小程序上填写“出/入境卫生健康申报”时,“您是否曾患过新冠肺炎”这个选项让他忧虑了很久,不过机场和海关并没有找上他,这让冯扬安心了不少。然而遗憾的是,7月5日凌晨,冯扬所居住的楼里查出一例密接,整栋楼再次进入封闭管理。如今,他的返岗计划只能再度推迟了。

“我们不是怪物”

小林 21岁 在校大学生

4月15日,小林确诊新冠住进方舱后,把自己的微信朋友圈设置了“分组不可见”,其中包含所有亲人,据他说,这是父母的“命令”。“可能父母害怕他们用异样的眼光看我们吧。”因此,亲戚们至今都不知道小林曾经得过新冠。

然而,朋友圈的“屏蔽”并不代表生活中的信息屏蔽。“异样的眼光”就存在于身边。出舱后回到小区,同小区的租客曾怀疑他是从方舱偷跑回来的,在专属于业主的微信群中发表令他不快的言语。与此同时,也有同一楼栋的邻居给他提供很多物资。他对关切者怀着感激之心,而对怀有“异样眼光”的人,也表示理解。“在康复之后,我们应该是最‘安全’的人。”小林说道, “希望那些带有歧视眼光的人能保持理性,我们感染过新冠,但我们不是怪物。”

暑假正是实习的好机会。今年大三的小林曾在图书馆做过志愿者工作。如今他依然申请加入了志愿者行列,报名表上他主动备注了“曾感染新冠肺炎”,并表明周末全天都可以参加社会服务。“为了尽到告知义务我还是要主动告知这个身份。”小林表示。

“没事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小李 35岁 二孩妈妈

“4月12日,我先生抗原自测显示两条杠,我当机立断让全家人都戴上口罩,并把他一个人关在南屋‘隔离’。”然而在等待复核及转运期间,小李和她的母亲以及两个孩子,还是陆续检测出了阳性。之后,她们一起住进了周浦方舱,由于正处于哺乳期,在方舱治疗的日子,她全程都不敢吃任何药物。

在感染与康复期间,邻居们对他们全家表示出了友好和支持,从始至终,小李也坚持严格消毒,她所居住的楼内无一人再被传染。

然而,来自陌生人的不满还是不可避免。康复后,小李每天都会收到来自浦东防控办的短信,提醒她可以持相关文件前往常态化核酸检测点进行核酸检测。前不久,有一次在常规核酸检测排队过程中,由于她需要做单人单管,耗时较长,有位老阿姨就对此表示出嫌弃与害怕。“她以为我听不懂上海话,嘴里一直在骂骂咧咧。不知道三个月满了是不是就可以用核酸码做核酸了,这样也不用总跟别人证明我是出舱人员,并且已经过了出舱隔离期。”小李无奈地表示。

最近,由于她供职的企业即将迁离上海,转往深圳发展,已经在上海成家的小李无奈“被裁员”。但她依然对生活保持乐观,每天将主要精力都放在照料孩子上, “没事的,我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 小李笑着补充道。

我已经转阴,为什么会被最亲近的家人视为“洪水猛兽”

严先生 76岁 退休工人

严先生独自居住于虹口区老弄堂里。5月2日,在例行抗原自测中,严老先生做出了“两条杠”,连测几次结果也没有改变,身体也开始出现持续低烧、咳嗽症状。此后他被送往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宝山分院进行隔离治疗。

在隔离的日子里,家人每天都通过电话与严先生保持联系。老先生的牙口不好,听说外卖可以送进隔离点,家人想办法为他送去了一些松软的食物,尽可能地改善他的伙食。经过十几天的隔离观察,在连续两次核酸阴性后他终于结束了隔离生活,回到家中。

严先生说,因为弄堂内许多人都有感染新冠的经历,邻里之间也不存在歧视或刁难。居委也为他们主动提供了纸质“随申码”,出行也基本没有问题。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原本十分关心自己的家人,现在却对他“百般提防”。

原本妹妹一家一周会固定时间过来两到三趟,帮忙打扫卫生和照料生活。严先生在被送往隔离点的时候尚有春寒,而返回家中之后气温陡然上升,生活用品换季的需求十分迫切。他多次联系妹妹,希望她能够上门帮忙清洗被褥、置换衣物。而如今,妹妹只是偶尔过来,不仅“全副武装”,还屡次劝他把旧被褥、碗筷餐具等用过的东西全部扔掉。

严老先生十分难过,认为曾经得过新冠的自己受到了家人的歧视。 “我不是已经转阴了吗?为什么还会被曾经最关心自己的家人视为‘洪水猛兽’呢?” 他感到不解。

呼吁社会善意看待新冠阳性康复者

葛先生 38岁 银行职员

现在被问起当时感染新冠的经历,葛先生还是有些摸不着头脑。 “3月底开始封小区,之前的几次核酸检测也一直没有问题,但是后面病例就越来越多。 我被确诊后有低烧和感冒的症状,几天后被送往方舱医院隔离,两个多星期后才转阴出院。 ”

隔离期间,葛先生受到了身边同事、邻居和亲友的许多帮助,回想起来感动犹在。“这一次疫情给我的感触特别深。当时大家对奥密克戎还不太了解,抗原检测出阳性的时候我还有点担心。联系了同事后,他专门开车来给我送了几盒连花清瘟。居家期间,社区发放的物资、团购的东西都靠邻居送上门,倒垃圾也基本靠邻居帮忙。 艰难时刻,幸亏有了大家的帮助。 ”

6月以来,葛先生的生活逐渐恢复正常,“可能有些医院的要求会严格一点,会问你有没有感染经历,如果有的话还要当场做个抗原,这也能理解,没有特别不方便。”在葛先生看来, 他的日常生活基本没有被区别对待。目前社会上对新冠感染者的管理,总体说可以理解和接受,算不上是刁难。

但与此同时,葛先生也关注到新冠阳性康复者遭到“用工歧视”的新闻。他气愤地表示:“方舱当时很多志愿者、建设者都是从外地来上海的。清洁、送餐、垃圾转运等工作全靠他们才能有效运转起来。 这些朴实善良的劳动者没有得到公平的对待,让人很难过。希望全社会能更理性地看待疫情带来的影响,对曾经感染过的患者,大家更当善意地看待。 ”

让歧视、偏见止于智者

严先生 33岁

在经历了两天高烧,核酸复核阳性确诊后,4月2日凌晨,严先生经转运抵达连亮路方舱医院。此后随着身体状况的好转,他很快就加入了方舱医院党员志愿者队伍,每天和医护人员一起帮忙给同楼层的病患做核酸检测、通知带领病患出院,遇到老年病患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也会帮助他们做好出院登记。

“有一次,出院的专车马上要发车了,有一位病患突然变卦,无论如何不愿走,而且态度很坚决。当时我只能硬着头皮上,在和对方交谈后得知,原来他健康码还没有从红色变成绿色,居委会明确告知他不能进小区。为了打消他的顾虑,我帮忙联系了院方工作人员,并通知居委会,同时对他耐心劝导,最终他同意出院,赶上了专车。”

在连续两次核酸结果阴性后,严先生在4月20日离开了方舱。离开的当天,他收到了来自方舱医院临时党支部的感谢信,舱内生活从此告一段落。

回到社区后,周围邻里朋友们多数还是关心、询问。生活中也未感觉到太多不便,只是在日常做核酸时需要特殊说明“单人单管”。如今生活已步入正轨的严先生表示: 希望大家不要特殊对待新冠阳性康复者,让歧视、偏见止于智者,也希望管理措施可以更科学、高效。

大家能像对待感冒一样对待新冠康复患者

胡女士 26岁 教师


4月8日凌晨3点,胡女士被通知转运至方舱。胡女士作为一名教师,在方舱期间,因为有了线上教学,工作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她甚至还在方舱里召开过班会和家长会。同时还看到了很多和她一样,随时搬着电脑,坚持工作的“打工人”。

胡女士于4月17日离开方舱,生活也慢慢恢复到了正常节奏。但是偶尔也还是会遇到令人生气的事,“有一次在一个常态化核酸点,我出示了解除医学隔离证明上的二维码,要求做单人单管检测时,工作人员没有给出任何理由地拒绝让我检测。那天真是气死了!”胡女士说道,“后来想想,可能也是工作传达不到位的原因吧,幸好只是偶然,在那之后就再也没有发生过了。”

除了这一次的不愉快,新冠康复患者这个身份也给她的爱人带来了一点小麻烦。在6月初,恢复正常生产期间,她爱人的公司曾提出,不建议新冠康复患者同居人回单位上班。后来因为公司紧急缺人,在保证核酸阴性的情况下才让她的爱人回归正常工作。

“真希望大家能像对待感冒、腱鞘炎、头痛病人一样对待新冠康复患者啊!” 胡女士发出了这样的期许。

她把方舱经历拍成短视频,播放量增长了几十倍

姚晴怡 30岁 互联网企业工作

5月2日到5月6日,经历了5天4夜短暂的方舱生活后,姚晴怡开始把自己的经历制作成视频,搬运到b站上。视频里,她经常找周围即将出院的病友取经;阳性感染者康复主要靠自己的免疫力,她就不断提醒自己多喝水,中午有时还会吃两份盒饭“增强体质”;为了早日出舱,她每天晚上都试着戴两层口罩睡觉,口鼻被呼吸带来的水雾狠狠闷住,入睡变得无比艰难…….

这些真实记录下来的视频在b站上大受欢迎,账号从过去不温不火到播放量一下子翻了几十倍。观众的评论也伴随着播放量纷沓而来,有些是好奇,各种各样的问题涌入了她的私信箱。 “我原本以为大家从新闻中已经对方舱生活有了很多了解,没想到对我的内容还是很感兴趣。”

姚晴怡把自己的方舱经历做成了五个视频,每三天更新一次,整个系列在5月20日正式完结。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她上传完最后一个视频的那天,却再次收到了疾控的电话,告知她核酸检测结果再次出现了异常。同时居委会也通知她做好准备,随时可能要再次转运去方舱。幸好,当天核酸复检结果为阴性,她不用再一次去方舱了。

从方舱回家后头痛持续了两周

刘先生 媒体从业者

4月初,刘先生一家四口先后感染上新冠,并成为了他所居住小区的“首例”。他与爱人和女儿一起申请进入亲子方舱。“方舱生活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除了洗漱和上厕所有些不方便,吃得倒是不错。”

而最让刘先生困扰的是如何与妻女一起回家。由于感染者入院后第2天起,每日要进行核酸检测。连续2次核酸结果阴性才符合出舱标准。然而一家三口的阴性报告始终没能同步。“我想向方舱工作人员争取,跟还未成年的女儿一起回家,但没有成功。”无奈之下,刘先生只得求助居委,幸好居委同意派车,把女儿从中转点接回社区。刘先生至今对这样的安排感到不解,“在流程上,其实完全可以做得更合理、更人性化一些。”

回家前,居委会已经为他们安排了专业的全屋消杀,邻居们也始终友善。最初一周,全家需要隔离足不出户时,左邻右里还纷纷“投喂”食物。

有些意外的是,刘先生的爱人回家后发了持续一个星期的低烧,他自己也断断续续有头痛症状,持续了两周后才逐渐缓解。从来没有头痛史的刘先生一度想去医院做核磁共振检查。他在咨询了医生朋友后得知,这些都属于常见的短暂后遗症现象。

近期,已经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上的刘先生对新冠康复者遭遇职场歧视有所耳闻。在他看来,这是由于企业本身对“新冠”病毒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理解。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一旦出现阳性感染者,很容易让他们产生直接的经济损失。但实际上新冠病毒并没有那么可怕。“莫名其妙”复阳的概率并不高,而且在复阳之前也并没有传染性。

如何向全社会更广泛地科普,消弭隐藏的风险,如何保障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不再因病毒的持续而频繁受到影响,或许才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难题。

(记者:解敏 实习生:李胤辰 陈学超 刘欣予 许嘉华)

上一篇:武昌官方通报:武汉大学确诊1例霍乱病例,相关场所被临时封控管理
下一篇:国家卫健委:昨日新增本土确诊46例、无症状306例